前言

對於歷代的中原王朝來講,生活在塞北蒙古高原的草原遊牧民族始終是揮之不去的夢魘,無論是匈奴,鮮卑,還是柔然,突厥,他們疾風般的身影,野狼般的嚎叫,讓中原人望而生畏,不敢與之對抗。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導致草原地區物產匱乏,使得本來狂野成性的遊牧騎兵爲了生存時常南下搶掠,導致邊民傷亡不斷,嚴重影響了邊地的安寧和百姓的生活。爲抵抗遊牧民族的入侵,中原王朝採取了很多的措施,如修建了萬里長城作爲防禦屏障,在邊境多修堡壘用於偵察敵情,邊境各地也增加駐軍加強戒備......,可是遊牧騎兵飄忽不定的作戰方式讓中原王朝頭疼不已,最後朝廷不得不痛下決心,集結力量,深入草原腹地,打擊遊牧民族,這種情況無論在秦漢,還是隋唐都出現過,其中著名的有漢朝對匈奴的作戰和唐朝消滅東突厥的戰爭等,但奇怪的是,漢朝打擊匈奴歷時數十載,耗盡天下財富,人民傷亡慘重,最終才重創匈奴,可卻導致漢武帝統治後期民怨四起,中原地區變亂叢生,漢朝的統治出現空前的危機,但唐朝與東突厥作戰,國家受到的影響並不明顯,在攻滅東突厥後,唐朝還出現了貞觀盛世,天下承平。爲什麼漢唐兩朝對遊牧民族的戰爭給兩大帝國帶來的影響如此不同呢?下面我們來一一解析。

一、不一樣的戰前準備

1.軍隊徵調

西漢初期,朝廷實行徵兵制,凡二十三歲以上,五十六歲以下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朝廷通過這些徵來的兵源組成京師軍,地方軍和邊軍。其中京師軍分爲南軍和北軍,南軍主要負責戍衛皇宮,由衛尉統領,北軍負責守衛京師,由中尉統領;地方軍則隸屬於地方郡縣,由郡司馬或縣尉統轄,平時負責地方的治安,戰時則聽從中央的調遣;邊兵則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漢武帝時,朝廷兼行募兵制,在中央和地方設置常備軍隊,以備作戰。在這樣的兵制下,如遇果戰爭爆發,朝廷除了調集常備軍出戰外,還需要徵發民間精壯組成新軍,而新徵來的軍隊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作戰,且戰時集結軍隊,大都由中央統一調撥,再分配給衆將,且如果出動中央常備軍,還要將領率軍從都城出發,奔赴戰場。軍隊調集方式單一、繁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並會帶來較大的補給消耗。且因爲這樣的緣故,如果胡騎來犯,漢朝往往來不及集結軍隊就被匈奴人打的損失慘重。

遊牧騎兵

《史記•韓安國傳》記載:衛尉安國爲材官將軍,屯於漁陽。安國捕生虜,言匈奴遠去。即上書言方田作時,請且罷軍屯。罷軍屯月餘,匈奴大入上谷、漁陽。安國壁乃有七百餘人,出與戰,不勝,復入壁。匈奴虜略千餘人及畜產而去。

這裏講的是韓安國駐守漁陽,因爲得到情報說匈奴軍隊遠離漁陽而去,就散軍歸農,可是一個月之後,匈奴大舉進攻漁陽、上谷,由於事先準備不足,韓安國的軍營裏只有七百多士兵,與匈奴作戰不力,使得匈奴搶掠千餘人和很多牲畜財產而去。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爲韓安國輕信傳言,防範不力,同時也能看出遇到戰事,漢朝不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兵力對敵作戰,才使匈奴的入侵屢屢得手,漢朝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而唐朝的情況就不同了,唐朝初年實行的是府兵制,將全國劃爲十道,設置軍府634個,其中關中就佔了261個,軍府中的百姓爲軍戶,世代相傳,無需繳納糧稅,平時務農,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戰時則由折衝府徵發,由朝廷派遣的將領提調。如在貞觀三年唐滅東突厥的戰爭中,朝廷任命李靖等諸將爲各道行軍總管,分兵進擊東突厥,這種調兵方式是指戰時皇帝授予將領銅魚符及敕書,令其至各道調集當地各軍府的府兵,待軍隊集結完畢後發起攻擊,且一般對突厥的作戰,朝廷並不出動中央禁軍而大多出動地方軍,整個調兵的具體過程由將領協調當地的軍府完成,不需朝廷統一調配,調集的府兵由於平時經過訓練,短時間內就能形成戰鬥力,所以唐朝應對突厥的入侵反應較快,由此而產生的後勤消耗也較少,使得胡騎的入侵不容易得手,邊境各地損失也較小,且各軍府在應對突厥入侵時,也可充分發揮堡壘作用,步步消耗敵軍力量,節節抵抗,使得突厥兵不敢深入腹地。

2.後勤補給

正如前面所講,漢朝實行的是徵兵制和募兵制,尤其是後來的募兵,作爲國家的職業軍人,其日常的生活、訓練所需物資完全由國家供給,在戰時,大軍出戰,朝廷還要配備龐大的後勤部隊和巨量的軍備物資,還要派遣相當數量的軍隊保障後勤補給線,這無疑會給國家的財政帶來巨大的負擔。所以爲籌集鉅額的軍費,漢武帝改革幣制,將採鹽、鍊鐵、釀酒的權力收歸國有,到後來甚至開始賣官鬻爵,可以說窮盡天下財力,好不容易纔湊足了軍費,結果漠北一戰,漢軍傷亡慘重,糧草軍械消耗無數,雖然擊敗了匈奴,但漢朝也因此元氣大傷。

但唐朝則不然,由於實行府兵制,各軍府的府兵平時不需要繳納賦稅,但戰時卻要自己準備軍需。

《新唐書•兵志》記載:士以三百人爲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爲隊,隊有正;十人爲火,火有長。火備六馱馬。凡火具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鑿、碓、筐、斧、鉗、鋸皆一,甲牀二,鎌二;隊具火鑽一,胸馬繩一,首羈、足絆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斗,皆自備,並其介冑、戎具藏於庫。有所徵行,則視其入而出給之。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

這裏提到,府兵需要自備弓箭、橫刀、部分糧食等物資,軍府負責馬匹等重型裝備,因此國家因戰爭的消耗要少得多,且不需要因此而準備太多的後勤補給線,不但減輕了作戰風險,也省去了大量的軍力。

所以從漢、唐的戰爭準備方式來看,唐朝因戰爭對國家的消耗要比漢朝少的多。

二、不一樣的戰爭過程

1.對峙過程

漢朝自開國以來,與匈奴長期對峙,雖堅持與匈奴和親,但雙方仍時常爆發戰爭,漢文帝時期,匈奴的大規模入侵就有三次,雖然後來漢景帝時,大規模的衝突減少了,但小規模的襲擾時有發生,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轉變了對匈政策,開始大規模的進攻匈奴,從馬邑之謀到漠北決戰,經過十數載征伐,終於重創匈奴。可是長期的對峙和多年的大規模作戰無疑會給漢朝國力帶來巨大消耗。史載,對匈奴的作戰使得漢朝“藏錢經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消耗殆盡,海內人口減少盡半,精壯多在戰鬥中傷亡,農田盡爲老弱耕種,農業生產嚴重受到影響,致使漢武帝統治後期,饑民反抗不斷,國家變亂叢生,漢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統治危機,數十載與民休息、勵精圖治的成果化爲烏有。

漢匈和親

相比之下,唐朝的情況要好得多,自李淵稱帝以來,中原王朝與東突厥的對峙時間並不長,突厥雖然經常入寇,但懾於唐軍的實力和邊境衆多的軍府,不敢深入進犯。唐太宗即位後,經過三年的準備,一舉攻滅東突厥,比較徹底的解決了東突厥對唐朝邊境的威脅。

所以從對峙的時間來看,漢朝與匈奴對峙七十餘年,在此期間匈奴時時威脅漢朝索要財物,雙方的戰爭也是不斷爆發,所以戰爭給漢朝帶來的消耗較大,而唐朝與突厥的對峙僅十餘載,且唐朝對其進犯實施了有效的抵抗,所以損失較小。

2.決戰過程

漠北之戰,漢武帝調集14萬騎兵,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10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統帥,其中衛青軍團出定襄,遇單于主力,雙方展開決戰,漢軍殲敵一萬九千餘,所部也傷亡萬餘,且因李廣的遲到,導致漢軍一度危急,衛青以武剛車陣應對匈奴騎兵的衝擊,再以漢軍騎兵兩翼包抄匈奴,最終才擊破伊稚斜單于,艱難取勝。而另一路霍去病軍則出代郡北上,擊敗了匈奴的左、右賢王,封狼居胥,以傷亡一萬軍兵的代價,殲敵七萬餘,可謂戰果頗豐。不過從整個戰役來看,除了霍去病軍團的幾次長途奔襲外,漢軍對匈奴的作戰方式還是以陣戰爲主,這樣的戰法拼的是消耗,雙方都因此傷亡慘重,史載此戰,漢軍及民夫傷亡數萬,戰馬損失十萬餘匹,軍械糧草消耗無計,可謂慘勝如敗!

漢匈漠北之戰

相比之下,唐朝滅東突厥的戰爭則大不相同,定襄之戰,李靖以三千精兵襲佔襄城,並用離間計迫使突厥大將康蘇密投降,使得頡利不敢與之戰而退守陰山。接下來李靖趁雙方和談,繼續進兵突襲,前鋒蘇定方率兩百騎兵攻入頡利軍營,突厥兵大亂,頡利慌忙北逃,後被唐將張寶相擒獲,戰爭結束。整個戰爭期間,唐軍採取長途奔襲的戰法,附以外交手段迷惑敵方,戰役進展迅速,所以戰爭的損耗自然較小。

李靖夜襲陰山

三、不一樣的戰後政策

漢武帝之徵伐匈奴,就是戰了又戰,攻伐不斷,在漠北之戰後,漢武帝率十八萬騎兵巡視北方,登上單于臺,匈奴大單于遠遁不敢對之。漢朝並沒有因爲匈奴遠遁而停止征伐,武帝后期,李廣利多次出師與匈奴作戰,大多無功而返,這無疑使漢朝本已虛弱的國力雪上加霜,再加上武帝對歸順的遊牧部落關係處理不當,使得草原各部時常反叛漢朝,襲擾邊疆,漢朝對匈作戰的勝利成果化爲烏有,民族關係依然緊張,漢朝仍要爲曠日持久的戰爭支付軍費,最終導致國力耗盡,民生慘淡。

百姓流離失所

而唐朝在攻滅了東突厥後沒有采取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對於頡利,李世民並沒有加害,反而封其爲王,以此來安撫草原各部,同時唐朝在塞北建立都督府,以各地的部落酋長爲都督代唐朝統治,使蒙古高原第一次歸入到漢家的疆域。對於歸順唐朝的少數民族將領,唐太宗大加賞賜,如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等在歸唐後都被封爲將軍,位至國公,使其甘願爲唐朝效力,唐軍中還有大量的少數民族士兵,這些人都因爲唐朝皇帝的寬宏大量而被接納,成爲帝國的一員,在後來唐朝的對外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再說對歸附的草原各部百姓,由於草原連年發生災害,牲畜死亡無數,百姓生活無所依靠,太宗及時調撥關內糧草予以賑濟,並接納數百萬災民入唐境,劃撥草場供其放牧,並時時加以救濟,使得歸附的部落民心安定,從此胡漢一家,兵戈不起。

契苾何力娶大唐公主

結語

漢朝對匈奴,初期一再苟合,後來則征伐不斷,妥協讓侵略者野心倍增,使己方飽受摧殘,而無度的戰爭更使百姓負擔沉重,兩種極端的對外政策再加上本身制度的缺陷,使得漢朝並未因擊敗匈奴而再次強盛,反而爲戰爭所累,國家危機重重。而唐朝對東突厥則是以徵促撫,剿撫並用,先進的制度加上雷霆般的作戰方式,使得敵方勢力瞬間瓦解,而在戰後,唐太宗通過寬容的政策令四方撫定,天下歸附,民心思安,征伐不興,故治世再現,國家興盛。

參考文獻

1.《史記》

2.《新唐書》

3.《資治通鑑》

4.《唐與突厥的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