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是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最好的詮釋。然而,在自然界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卻很有意思。在自然界中,陸地和海洋的進化史都算比較悠久了,甚至海洋的歷史還要比陸地更長,那爲什麼現如今反而是大多陸地生物比海洋生物聰明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結果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類的智商超越其他物種?

針對這些問題,美國西北大學的科研團隊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發現,這可能跟生物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身處複雜環境獵食的生物,其腦部的演化可能會贏在起跑線上。比如,在草原上的動物要處理樹、草叢、 巨石、山丘等環境狀況,這些都有助於它們比水中的生物演化出更有智慧的大腦。

以馬爾科姆·麥克弗爲首的團隊,把生物求生策略分爲兩種:習慣爲本的自動抉擇機制,及以計劃爲本的場景設想機制。研究人員在電腦模擬器中,建立了分別代表海洋與陸地的不同地勢的開放式世界,並創建不同的生物模擬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以此來研究自然界的生物們的求生策略與生存率的關係。

誠然,一個複雜的腦袋更有助於訂立和實施計劃,但這並不是說越聰明就越有利於生存。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在過於開揚或過於密集的生活環境中,如平原、茂密雨林和珊瑚礁等環境,計劃能力與聰明才智反而排不上用場。按照麥克弗的話說:“在開放環境裏面,你只能往相反方向逃跑,並祈求自己能逃過一劫;而在密集環境中,可以選擇的路線本已不多,而且根本看不遠,更別提進行進化了,只能見機行事。”所以這種情況下,依靠習慣行動反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雖然很多時候欠缺變化,但卻能做出迅速的反應。

說完了陸地,再說說海洋。諸多的海洋生物明明同樣都住在開闊的海域,但唯獨是像海豚、鯨魚這樣的海洋哺乳類的高智商更高。這又是爲什麼呢?原來就在於,他們原本都是陸地生物,從進化史的角度上看,這些生物算是比較近的年代才投入大海的懷抱的。

相比過於開闊和密集的環境,有零散植被的地帶,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獵物需要尋找掩護、而獵食者也能偷襲,所以這種情況下有組織力的動物便能大展所長。陸地環境猶如一個巨型棋盤,鼓勵生物發展出推測未來、設想不同場景,再作出決定的能力,繼而促進了地上物種的腦部發展。對此,麥克弗也開玩笑說道:“因此,只有我們去獵海鮮,而海鮮不會來獵我們。”

最終,研究團隊的模擬結果也顯示出與過往古生態學研究的結論不謀而合,這也將有助於瞭解人類成爲地上霸主的演化過程。人類在700萬年前與樹上近親黑猩猩分道揚鑣,並走進平地,最後大腦急速增大4倍,並發展出優秀的策略性思考能力。

當然,光靠腦袋的發達,不足以盡顯優勢,身體其它方面的配合也同樣重要。比方說,如果無法偵測地形,就沒辦法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麥克弗過往的模擬實驗,就證明了視力的重要性。他表示,既擁有遠程視力又有聰明腦袋的生物,纔能有效在陸地存活。

看來“環境造人”這句話一點不假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