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迎來勝利之後,蔣介石憑藉着美國的物資支援,再加之之前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地方軍閥,像是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等在抗日戰爭中都遭受了重大的打擊。蔣介石開始動起了其他的心思,甚至想將共產黨剿滅,讓其可獨攬大權,並將抗日勝利的果實全部歸功於自己。因爲蔣介石始終貫徹反共思想,站在了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場上,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全體中國人爲了早日實現中國的解放,爲了讓中國至此走向光明,正式打響了與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戰爭,在 1948年,三大戰役轟轟烈烈的打響了,爲之後的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在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爆發以後,東北地區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全面解放。

淮海戰役是以徐州作爲中心戰場,加上連雲港,商丘、棗莊作爲邊界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一場規模巨大,奠定了最終勝利基礎的戰役。我軍的參戰部隊包括華東,中原兩隻野戰軍,加上京冀魯豫軍區的部分解放軍戰士,這場戰役總共持續了60多天,國民黨全部主力精銳被我軍消滅。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對平津戰役起到了巨大幫助。在淮海戰役中,我軍真正做到了在大規模會戰中以少勝多,導致了國民黨的極大挫敗,同時淮海戰役也是解放戰爭中最具有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從局勢上看很明顯,國民黨在東北慘敗給解放軍之後,正走向全局崩盤的邊緣,國統區的民衆已經十分厭倦無休無止的戰爭,“要和平不要內戰”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而且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秩序,國民黨內部矛盾也非常尖銳,做不到統一,高層自顧不暇,不少人都在偷偷安排退路,在國際上,國民黨最大的盟友美國也逐步停止了援助,宋美齡訪美只待了半小時,國內外局勢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接下來的淮海戰役,對於國民黨來說則是決定命運的一戰,雖然爲這場戰役,國民黨調集了中央軍所有的精銳,五大主力僅剩的兩個都被調往了徐州,要進行最後的決戰,不過最後也無法實現極限翻盤,淮海戰役失敗後,國民黨在軍事上已經無力阻擋解放軍南下,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認爲: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崩潰了。全國解放的大勢已經註定。

在淮海戰役還未打響的時候,國民黨總共調動了80萬士兵參與此次戰鬥,大多由精銳構成,但是他們的各部卻十分不協調,相互間缺乏配合,一直到淮海戰役即將打響時才敲定了總指揮人選,而且還是一個沒什麼軍事能力的劉峙,在蔣介石的作戰干涉下,在頗有能力的杜聿明到達徐州時,已經是徐州戰役打響後的第四天。即使杜聿明的指揮作戰能力極其突出,但也已經無法扭轉戰局,隨着黃百韜兵團的覆滅,杜律明和黃維也分別遭到了來自解放軍的猛烈攻擊,有着“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成了國民黨在這場戰爭中的最後希望, 白崇禧是這時爲數不多有能力勝任,並改善國民黨軍隊的不利形勢的人了。但是白崇禧爲了保存桂系部隊的實力,用“南京可以直接指揮,沒有必要再多一個指揮官”爲由拒絕了。

在當時,出身桂系的白崇禧恐怕是唯一一個可以救援徐州的人了,但是白崇禧的選擇卻是不救援徐州。但是一開始,白崇禧對於救援徐州還是有那麼一點心動的,白崇禧所在的桂系,在蔣介石口中,桂系就是雜牌軍,蔣介石的政敵李宗仁也是出身桂系,所以白崇禧在老蔣這兒,並不屬於被完全信任的存在,而且白崇禧在權衡利弊之後也明白了,當時徐州戰場國軍的形勢並不樂觀,在劉峙的指揮下,兵力早就分散,軍隊的士氣處於一個較低的水準。這種時候,蔣介石居然想把燙手山芋扔給自己,自己一去,是不是就被蔣介石坑了?聯想到桂系和中央軍的陳年舊恨,於是白崇禧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這樣的話既不用承擔責任,桂系兵力也不會被消耗。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戰爭時期, 以李宗仁,白崇禧爲首的國民革命軍將領,對部隊兵團進行召集整補,更新優化軍隊內的武器裝備,在戰鬥力大大增強的前提下整編成爲國民黨的第七軍,整編後的第一批就進入湘西地區進行了攻擊作戰,由於他們作戰時的氣勢非常強盛,戰鬥經驗也都非常豐富,所以又稱稱作鋼軍。然而這些在北伐戰爭中創造較高戰績的桂系將領,卻在淮海戰役結束後被稱作國民黨的叛將,叛軍。白崇禧甚至先趕赴越南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逃亡後纔回到國內。從那之後,桂系與蔣系的矛盾產生,保持了十餘年的對立關係,隨着七七事變的發生,爲了讓中國的領土安全不遭受損害,這場十餘年的恩怨纔到達了終點,雖然雙方的關係暫時得到了緩解,蔣系與桂系之間的事情可不是這麼容易就會完全結束的,蔣介石此後一直耿耿於懷,並在他的勢力增長後一直打壓桂系。

我對此有一個疑問,假如桂系軍閥和國民政府之間沒有發生過戰爭,或者是桂系兵團把往日的你爭我鬥都暫時放下,白崇禧會不會發兵徐州?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戰爭形勢,白崇禧率領大軍駐紮在武漢地區,不讓解放軍打開長江這個突破口南下。徐州戰場上國軍敗局已定,白崇禧帶着桂系大軍前去解救國軍只有兩個結局,首先是不能改變戰敗的結局,其次是武漢的兵力空缺,戰鬥力不足,很容易讓解放軍找到破綻從而大舉進攻。再加上徐州戰場國軍打敗投降,有很多部隊就地起義征伐蔣介石,如果在行進路程中遇到友軍叛變,將把自己陷入國共相爭的戰場上,那麼支援的計劃肯定也完不成,還不如就守在長江邊上,不奢求能夠創下重大的戰績,只求能夠把武漢守住,不至於有太大的過失。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白崇禧沒有道理不知道,徐州戰場如果讓國民黨三大精銳主力軍團一個不剩,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了,國軍的處境將十分艱難,處處受到牽制。白崇禧沒有率兵支援徐州不僅僅是私人原因,也不是因爲其他的,他率領的國民黨軍其實遠遠比不上當時已經在戰場上的國民黨精銳部隊,也沒有什麼美械師,解放軍連精銳中央軍部隊都能壓制住,他也不覺得自己這隻普通軍隊能扭轉局勢,還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把武漢也丟了,所以進入戰場不能操之過急,要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才能讓國軍反敗爲勝。

在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結束後,國民軍隊的精銳基本都已經被解放軍消滅,唯有以白崇禧爲首的桂系部隊還較爲完整,另外的多是散兵遊勇,難以再組建起來,解放軍銳不可當,後來的國軍常常在戰鬥打響之時就繳械投降了。解放戰爭以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而告終,一說到國民黨失敗的事情,多數人都把目光放在了蔣介石身上,周恩來總理曾經在1936年接受了美國作家埃迪加.斯諾的採訪,其中斯諾向他拋出的一個問題是“你對軍人蔣介石,做什麼樣的評判呢”?周恩來直言不諱:“他不算合格,單論戰術家,他並沒有可以應對戰爭的指揮能力。事實也是如此,蔣介石缺乏領導能力是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逐漸處於劣勢的原因之一。

解放戰爭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了,淮海戰役應該是解放戰爭期間最慘烈、最難攻破的一場戰役了,淮海大戰能夠最終被我軍取勝說明了,除了中共中央對形勢的準確把握之外,共產黨的將領們,和全體解放軍戰士將自己的利益放置身後,英勇奮戰之外。人民羣衆的擁護、認可、愛戴纔是淮海戰役勝利的根本。此戰如果缺少百萬民衆,爲解放軍出錢出力,修築防禦工事。就不可能有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人民的尊重愛戴才能一步步的壯大自身力量, 失民心者失天下,沒有人民羣衆,就沒有政權的根基。誰能夠保護人民羣衆的利益不受侵犯,誰就是最終的勝利者,就能成爲最後地統治政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