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合村並居”、“撤村並鎮”問題,最近炒得又有點熱了,原因是疫情過去之後,一些地方又開始動作起來了。前幾天,一個網友發了段視頻,這個朋友就是幹拆遷這個行當的,根據與某地簽訂的拆遷協議,把機械設備都從老遠的地方弄到了村子裏,結果,這個村莊根本就沒有拆遷的動靜,問清原因,是老百姓根本都不願意拆遷,還有一個理由是,拆遷期間的週轉房和給村民的房租補貼都沒有搞好。這個朋友也很能理解,於是,拍了個視頻,介紹了下情況就打道回府了。

這個朋友說,農民不願意拆遷搬家是普遍現象,政府手裏沒有資金,就想依靠農村拆遷騰退土地,搞空手套白狼這一套。其實,這就是最早城市開發玩的套路,但是,城市開發那個時候,房價一直是上漲的形勢,所以土地價格也一直呈上升的勢頭,這就像是滾雪球,或者是吹泡沫一樣,泡沫越吹越大。

但是,農村的拆遷,做不到這一點,因爲騰退的土地,不能立即變現,這個集體土地的泡沫吹不起來。農民拆遷上樓就是一個大餅,看不好“撤村並鎮”中的利益關係,很多開發商也不敢涉入其中。因爲,確實,也發生過,一些開發商建好的小區,農民就是不願意入住。有的一戶都賣不出去。還有的小區,都是建好的一排一排的小洋樓,一樣沒有人要。所以,農村改造,和城市擴展不是一個性質的問題,按照一個套路來玩,可能就會被玩死。

一些地方,非要推出“合村並居”、“撤村並鎮”,其理由,有時候讓人看起來也是啼笑皆非,比如,有的地方就說,根據村莊特點和實際,體現鄉村山水格局和自然脈絡,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塑造鄉村風貌特色,避免千村一面。這個理由不是正好和結果相反嗎?“撤村並鎮”的結果,不就是千村一面了嗎?

只有把村莊保留下來,纔可能根據村莊特點和實際,塑造鄉村風貌,你把村子都給拆掉了,都是一片垃圾場了,還有什麼特點和風貌?真是不能理解!有什麼樣思路,就有什麼結果,這種混亂的邏輯關係,必定把工作搞得一團糟。

也有的地方,把“撤村並鎮”、“合村並居”的理由,歸結爲,農村數量太多,規模太小,佈局太散,密度太高。按說,這不正好是當地的一個特點嗎?內蒙、新疆、西藏的特點是,幅員遼闊,不但密度低,甚至幾百公里都見不到一個村子,這就是不同的地域特點嘛。不一樣的地域,就有不一樣的特點,沒有好賴之分,你在內地的地域想把自己當地打造成內蒙、新疆的形式,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如果因爲村子小就集中搞成大村子,這種思想如果放到國際關係上,就是霸權主義。

這裏的村莊數量再多,規模再小,不也是一戶一宅嗎?也沒有多佔地方,你把人家的小村子拆掉,集中到一個大村子,這不是折騰人嗎。一個村莊有一個村莊的文化,過去有句話說,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老話,爲什麼非要把不同的文化傳統混淆在一起,難道就不怕打架鬧矛盾?還是有看熱鬧的想法?

看不起小村子,非要搞大村子,這個思想從何而來?恐怕還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什麼都要搞大的,村子因爲小,就要合併成大的。在美國,一個城市,可能就幾千人,也就和咱們的村莊差不多。

如果,因爲村莊太多,導致的村幹部太多,完全可以精簡機構、壓縮人員,也可以合併辦公。比如,一些服務性的機構,完全可以一個鄉鎮都集中辦公,沒有必要每個村莊都搞一個服務中心。但是,我們好像沒有看到“撤村並鎮”有這樣的考慮,他們只是要精兵簡政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真是好事。

“合村並居”還有一個比較說得過去的理由就是,“空殼村”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向城市聚集,導致農村空心村多、老人和留守兒童多,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願望越來越迫切。空間佈局分散,導致了配套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成本高,不經濟,需要全域考慮,優化佈局。

這個理由,確實很冠冕堂皇,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是,並不是“合村並居”以後,就不存在了,年輕人進城務工,老人孩子留守,不管怎麼合併,除非讓老人孩子跟着年輕人進城,否則,這個問題都存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更不是通過拆遷就能解決的。把幾個村子合併成一個住宅小區,能解決什麼?

農村醫療、教育確實是大問題,這也是很多年輕人進城買房的主要原因。但是,這個問題,通過拆遷不會有多大改變。如果從全域考慮,優化佈局,應該切實提高縣級醫院的醫療水平,這個纔是重中之重,因爲現在交通都很方便,農村家庭買汽車的也已經很多了,他們進縣城,也就是幾十分鐘的事情,如果,有個大點的病,一般都會進縣城看病。能看好病,這個纔是最主要的。現在很多人有病,都是往省城跑、往北京跑,確實帶來很多的困難和不便。

其實,空殼村出現的主要問題,是不少的宅基地被廢棄了,浪費了土地資源,有些地方想把這些宅基地清理出來。但是,因爲,這些閒置的宅基地零零散散,不利於開發,所以,就有了,把整個村子全部拆遷的思路。這個恐怕纔是合村並居、撤村並鎮的真正原因。但是,從工作思路上看,絕對應該解決閒置宅基地問題,但是,僅僅如此而已,就宅基地說宅基地,不要想太多。如果沿着利用閒置宅基地,整理閒置宅基地的思想,思考下去,就會有很多不一樣的創意出來。

解決農村閒置宅基地,要立足於農村特點,立足本村範圍,既然是零散宅基地,就不要想什麼規模化作業,因爲,不需要退宅基地還耕,沒有這個必要。目前,需要的是把村莊打造好,打造得像公園一樣,像童話世界一樣,就行了。你看看,到處都是郊野公園、溼地公園、平原綠化,就會明白,現在不缺少耕地,把宅基地整理出來還耕,根本就是藉口。如果,能把空殼村打造成一個城裏人都樂於來的地方,短期度假、長期定居、臨時遊玩都可以,就是最大的成功,這應該是一個目標模式。

村莊小點,是優勢,不是劣勢,船小好調頭,村小好打造出特點。南方很多地方,一個村子就幾戶人家,他們那裏,也沒有高高的院牆和門樓,出門就是自家的水田,幾百年、幾千年,都是這麼過來了,他們生活的也是有滋有味,沒有聽說,他們也非要聚集在一起搞什麼大村子。所以,在南方有個村組織,叫自然村、有的叫村民小組。

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討論,有些地方,已經改變了工作思路,提出了,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農民羣衆說了算,村民同意率必須達到95%以上才能實施,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不能增加農民負擔的政策思路。特別是按照95%村民同意,纔開始實施的話,這個事情就一定會完成得非常好。【本文由“馬躍成”賬號發佈2020年6月20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