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即便是对心理学没有了解和兴趣的朋友,也总会把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词句挂在嘴边。

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虽然他们对心理学本身没多少兴趣,但是确实感受到了一些词句”的价值。

而基于这种价值上面的认同,便开始频繁的使用“原生家庭”、“安全感”这样的词,也开始尝试着“为自己营造更多的安全感”。

无论基于什么原因,愿意为自己寻得更多的安全感这都是好事儿。不过,对安全感的追逐,并不是在心理学诞生之后才出现的。

这份追逐烙印在我们的血脉里,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影响,甚至控制我们的行为和决定,而它存在的目的,则是为了协助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与繁衍。

现在透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只是更清楚的看到它的存在罢了。

当然,在我们意识到安全感确实存在、对我们来说确实很有价值之后,我们也一改曾经被动的追求安全感的模式,开始主动的、有意识的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只是,这究竟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就很难说了。

“主动的为自己塑造安全感,这不是正代表着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掌控力了么,为何要说‘这可能并不是好事儿呢’”。

有些事情就像中彩票一样,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好事儿,但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伴随着欺骗、背叛、骚扰等种种风险。所以,还是不能只凭表面的东西,就去轻易的做决定。

前段时间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曾经的感情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出问题了,两个人愿意去缝缝补补,现在出问题了,两个人想到的是‘更换’”,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轻易做决定的表现。

因为两个人相处是肯定会遇到问题的,而遇到问题这并不奇怪。只要两个人肯静下心、开诚布公、不带太多情绪的沟通,往往就能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可在遭遇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只看到表面“我们遇到问题了”,只凭借“现在遇到问题以后可怎么办”、“你不对我好,自然有人对我好”、“谈个恋爱还让自己不舒服,何苦呢”就分开了、就更换了,那与谁在一起其实都是走不下去的。

而这种看到一丝小火苗,就赶快抽身离开的行为,用一些朋友他们自己的解释就是“这才多久就出问题了,干嘛要勉强自己跟自己过去不去呢”、“我不想未来受伤害,所以早点出身出来”。

是啊,他们其实是在保护自己、其实是在尽可能的避免自己受伤害、其实是在保持自己的“安全感”。

而为了保证自己能有足够的安全感,我们还会尽可能的择善人而交、尽可能的去选对我们有利的选项、尽可能的呆在“舒适区”里、尽可能的减少尝试、尽可能的去赚更多的钱。

努力当然是有回报的,于是我们有了还算可以的社交圈、还算稳定规律的生活、还算舒适的生存环境、还算充足的物质基础。

被钢筋水泥包裹、尽可能远离风险、所有选择都是稳妥理性利己的,这从表面看确实已经“足够安全”了,但我们的内心,真的因此有安全感了么?

其实这时候,我们也只是在做一个“基于表面的决定”。

人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内心就会诞生出很多焦虑、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所以,平时接触到的正处于焦虑的朋友,往往都十分敏感,稍微一提让他焦虑的事情,就会让他很不舒服。

而在他们身上往往也存在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总想去证明自己的担心是没有意义的、自己是没有问题的、自己是安全感。

就像一位担心自己得了某某严重疾病的朋友。

他可能因为某件事情的影响,所以内心里产生了一个自我怀疑的念头。于是,选择去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表明他是没有问题的、是非常健康的。他看着检查结果,内心也稍稍的释怀了。

但这份释怀没过多久就又出现了,因为他看到了一篇“某某医院因为检查设备年久失修导致误诊”的新闻,所以内心里就又开始担心“自己的检查结果是否是对的”。

这时候他为了让自己能够心安,就换了一所医院继续检查。得到的结果依旧是没有问题,这份结果继续让他安稳了一段时间,但又因为怀疑医务人员操作可能有错,而再次否定了结果。

他的每次尝试,目的都很简单,就只是希望让自己能够不再怀疑。可最终过多的尝试并没有打消内心的疑虑,反而让自己越来越怀疑自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犯了一个“吃什么补什么”的错。

我们觉得“现在我是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有病,所以才担忧的”,那么,我有了检查结果内心就能平稳。但真正让我们难受的是内心的不确定、焦虑、不安、自我怀疑,而不是“我是否有病”。

那么,在我拿到检查结果的时候,我的内心确实会因为暂时收获到一个结果而安稳一些。可也会因为随后我不断的怀疑、不断的去检查,而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假如我很确定的知道自己是没有问题的,那干嘛要去检查呢。频繁的检查,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不断暗示自己“你肯定是有病的,只是没检查出来”,那安全感如何增加呢?

当我们过分追求安全感,以为“规避了所有风险”便是具备了安全感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走上了歪路。

过分追求安全感,是“不允许自己缺乏安全感”,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所以越追求越缺;

安全感也并不等同于没有风险,它更偏向于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抗拒、我都愿意全然接纳与允许。这份接纳包括了对风险的接纳、对伤害的接纳、对未知的接纳、对一些不符合期待结果的接纳,以及对自己处于暂时缺乏安全感状态的接纳。

有了接纳,便能不抗拒、少逃避,而一个具备安全感的人,在面对人生的时候,不就是谈笑风生,既不抗拒也不怎么逃避么?

而至于允许。

我们不愿意受伤害、不允许自己受伤害,所以尽可能的避免风险、我们不允许自己内心里有疑虑,不允许自己存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所以拼命的证明,拼命的给自己安全感。

但生活怎么发展,不是由我们绝对掌控的,“不允许”这样的态度,代表着我们把自己上升到“万物之主”的高度,以为自己能控制所有,但我们必然不能。于是,就需要面对期待总是落空的失望、努力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结果的无力。这便让我们怀疑自己,便滋生了更多的不安。

同时,我们也会在“不允许”的影响下,努力避免“自己不愿意看到的那个结果”的出现。可那个结果会不会出现本来就不确定,如此目标明确的努力反而说明了,我们的内心中已经认定“这个结果肯定会出现”。这时候觉得肯定会出现的是自己,不允许的也是自己,内心中这么矛盾,又哪有安全感呢。

所以还是增加一些允许吧。既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自己有不安的时候,更允许自己可以受伤。

生活只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出属于自己的样子。这是不可抗拒的。

既然这是不可抗拒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接纳与允许这种“高冷”。而不是狂妄到想要去避免或干涉。

毕竟,总要求自己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安,不是么?

当然,也不要勉强自己一定要做的特别好,接纳“暂时做不到很接纳的自己”、允许“自己暂时没有很好的接纳”,本身便是接纳与允许。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文章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