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簡稱抗戰,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這場持續十四年反侵略戰爭,中國取得最終的勝利,勝利來之不易,是經過無數的先輩流血犧牲才換來的,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時刻銘記那些先輩,我們來聊一聊,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

共有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幾個部分,本篇來聊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

張自忠(1891年-1940年),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1911年,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比較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裏,張自忠接觸到“三民主義”等先進思想,畢業後,受同鄉推薦,加入西北軍馮玉祥部委爲中尉,後在石友三(連長)手下擔任排長。蔣馮閻中原大戰期間張自忠任第6師師長,以治軍嚴格同時又體恤下屬著稱。中原大戰結束後,西北軍殘部正式編成東北邊防軍第3軍,張自忠爲38師師長,在南京政府的整編下第三軍改番號爲29軍。

1933年,日寇侵犯熱河,湯玉麟不戰而退,戰線拉回長城一線,而29軍也奉命開赴前線。喜峯口戰役,裝備落後的29軍頂住了日軍的猛烈進攻,並且殲滅日軍約6000人,取得了抗日前期少有的勝利之一,由於南京政府消極抗日,其後一敗再敗。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重大戰役。在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擊潰號稱"鐵軍"的日軍板垣師團,粉碎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確保了臺兒莊大捷,在隨棗會戰。又數次擊退日軍,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後在棗宜會戰時。犧牲於南瓜店十里長山。

李家鈺(1892年-1944年),四川省蒲江縣大興鄉人。早年隸屬川軍鄧錫侯部,爲四川軍閥中最小一個派系--軍官系的首領。曾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抗日時期,先後出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等職。軍閥混戰時英勇善戰,功績卓著。抗戰爆發後出川抗日,轉戰山西、河南前線。佈防於太行山區之長治、長子、黎城、潞城一帶。"豫中會戰”中,四十萬國民革命軍在十萬日軍面前一觸即潰,李家鈺率部殿後,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隊的襲擊,於河南陝縣秦家坡壯烈殉國,這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在第一線督戰,死戰不退後第二個戰死的集團軍司令官。

郝夢齡(1898年-1937年),河北藁城莊合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軍長,陸軍上將(追授)他只讀了三年私塾就被父親送到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後因不堪忍受老闆虐待,投奔奉軍魏益三部當兵。因其勤奮好學被送往陸軍軍官小學、保定軍官學校學習。在北伐戰爭中,作戰英勇,升任爲第4軍第2師師長。中原大戰後,兼任鄭州警備司令。後升任第九軍副軍長、軍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郝夢齡主動請求北上抗日。忻口會戰時,擔任反攻指揮任務的郝夢齡親自到前線督戰,在山西大白水不幸被敵人的機槍子彈打中,而後壯烈犧牲。而郝夢齡也是抗戰中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佟麟閣(1892年-1937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先後擔任過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第29軍副軍長等職。年少時就立志救國,1911年投入馮玉祥營下爲哨兵,在直奉戰爭、討袁戰爭中表現英勇,屢立戰功,任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五軍軍長兼第十一師師長成爲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3年馮玉祥任命佟麟閣爲抗日同盟軍第一軍軍長,對日作戰,不過由於蔣介石、何應欽的壓迫,抗日同盟軍夭折。佟麟閣深感無力,遂退隱回家,奉養雙親。後復出,回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軍事訓練團團長,主持全軍事務。1937年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進犯南苑時,多壯烈殉國,時年45歲。後南京國民政府發佈命令,追贈他爲陸軍上將。

陳安寶(1891年-1939年),浙江黃岩縣橫街鄉馬院村 (今台州市路橋區橫街鎮馬院村),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國民政府陸軍上將。辛亥革命爆發,20歲的陳安寶,從家鄉趕到南京,考入當時南京臨時政府屬下的入伍生隊,後轉保定軍校學習,1916年畢業,在浙江陸軍第二師任連長。1926年,北伐期間,參加戰鬥40多次。多次升任後調任七十九師副師長。盧溝橋事變後,陳安寶將軍奉令率全師到河南省輝縣一帶集結,加入程潛將軍領導的第一戰區的戰鬥序列。南昌會戰第二戰役時,陳安寶僅帶數人冒炮火往前沿督戰,途經姚莊中彈犧牲,壯烈殉國,終年48歲。

#抗日戰爭#

饒國華(1894年-1937年),四川省資陽縣東鄉(今雁江區寶臺鎮)張家壩人,川軍第145師師長。1911年辛亥革命時,饒國華加入新軍爲軍伙伕,後升爲排長。在軍官傳習所受訓期間,成績優異,爲師長劉湘所倚重。後逐次以戰功升任營長、團長。1935年10月,饒國華從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升任爲第一師師長,後又改任第145師中將師長。抗戰時在廣德、泗安和敵軍作戰,因屬下臨陣脫逃而丟失陣地,他深感指揮不靈,憤而自殺,被追晉二級上將。

唐淮源(1886年-1941年),雲南省江川縣翠峯鄉麻慄園村。滇軍名將,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1909年,唐淮源赴昆明省試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被編入丙班二隊,與朱德和同鄉金漢鼎等爲同學。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10月30日,參加雲南"重九"起義。1918年,升任步兵第五團團長,後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1930年,被任命爲陸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兼第三十五旅旅長。抗戰爆發後,升任第三軍軍長。奉命北上抗日,在冀西一帶輾轉作戰,並參加了山西娘子關保衛戰 。1941年5月,日軍發動中條山的戰役。唐淮源部官兵傷亡慘重,彈盡援絕被圍于山西夏縣,多次突圍受挫後,在日軍進逼的情勢下,悲憤未能達到守衛中條山之責,爲保全民族氣節,遂舉槍自戕於懸山之頂。國民政府於1942年2月特頒發褒揚令,追贈其爲陸軍上將。

王銘章(1893年-1938年),四川省新都泰興場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1909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五期。隨後,四川保路運動興起,王銘章參加了保路同志軍反清作戰。二次革命時,王銘章與同學參加了上海討袁軍總司令陳英士指揮的進攻江南製造局的戰鬥。後返川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14年畢業,分發川軍第二師劉存厚部任排長。經過整編升遷。王銘章任一二二師師長,授陸軍少將,轄三六四、三六六兩個旅共四個團。七七事變後,川軍愛國將領紛紛請纓出川抗戰。而王銘章也是其中之一。出川后歸第二戰區戰鬥序列。

徐州會戰時,爲應對日軍進攻,將預備隊一二二師師部調進滕縣城內,任命王銘章爲第四十一軍前方總指揮。因正面進攻不利,於是日軍撇開正面陣地,直接攻擊滕縣縣城,在王銘章等將領的死守下,日軍久攻不下,遂調集重兵將滕縣圍困。發動猛烈進攻。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滕縣保衛戰亦屬於臺兒莊戰役一部分)。王銘章誓死保衛滕縣(今山東滕州),爲臺兒莊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爲陸軍上將。

此外還有

中將:蔡炳炎、陳濟恆、寸性奇、戴民權、戴安瀾、丁炳權、秦霖、孫明瑾、王甲本、武士敏、郭子斌、高致嵩、黃啓東、黃梅興、姜玉楨、龐漢禎、齊學啓、蔣志英、闞維雍、劉桂五、李必藩、劉家騏、彭士量、司徒非、賴傳湘、李翰卿、吳克仁、王鳳山、許國璋、蕭山令、唐聚五、石作衡、夏國樟、張敬、張諝行、鄭作民、朱世勤、周元、趙錫章、鄭廷珍、鍾毅,等人

少將:艾亞春、安德馨、陳文杞、陳紹堂、陳昭禮、付忠貴、範築先、範庭蘭、官惠民、高道先、高志航、胡義賓、扈先梅、華品章、韓應斌、韓憲元、胡旭盱、韓炳宸、金崇印、江春炎、呂公良、呂旃蒙、盧廣偉、李蘭池、林英燦、梁希賢、路景榮、李忠、劉眉生、林相侯、史蔚馥、王禹九、王劍嶽、吳繼光、徐積章、解固基、謝晉元、謝志恆、謝鼎新、姚中英、易安華、楊傑、雍濟時、楊懷、楊家騮、姚子青、燕鼎九、嚴家訓、周鼎銘、張少舫、趙渭濱、鄒紹孟、朱實夫、朱赤、張空逸、等人。

讓我們一同向他們致敬!

#抗日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