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勝利之後,幾乎坐擁漁翁之利、擁兵兩千餘萬的英國和美國趁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趁機進攻蘇聯,會有怎樣的結局?蘇聯會不會因此被英國和美國滅亡呢?

二戰前歐洲形勢

並不會。

首先,在進攻蘇聯的問題上,英美就不可能達成合作。二戰勝利後,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也許英國很想,但是,美國絕不可能在二戰勝利之後乘勝進攻蘇聯。因爲,這時候英美的戰略目標發生重大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蘇聯、美國、英國爲首的三巨頭取得反法西斯勝利而告終,那麼,二戰之後,誰是美國的第一對手?許多人可能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是蘇聯了。因爲二戰之後,世界格局迅速進入了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冷戰時期。

然而,事實可能令無數人大跌眼鏡,二戰勝利之後,美國最大的對手,或者說美國首要解決的國家並不是社會主義的領袖蘇聯,而是貌似與美國親密無間且同出一源的英國。

英國殖民地

同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代,同樣以英語爲母語,同樣是二戰時期的戰勝國,又同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美國爲什麼會將英國列爲第一對手,而不是蘇聯呢?

原因很簡單,因爲這個時候,阻礙美國登上世界第一強國寶座的最大障礙,不是蘇聯而是英國。

二戰之前,坐擁4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近4億殖民地人口的英國,是世界上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強國,而且,英國已經坐在這個寶座上長達300年之久。

日不落帝國

雖然美國憑藉本土廣闊的國土面積、豐富的資源和上億人口,已經在19世紀末超越了英國,成爲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但是,由於歷史慣性和英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憑藉遍佈全球的殖民地,當時的英國依然是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一強國。而且這種局面,即便在美國贏得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依然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二戰勝利之後,美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將英國從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上踢下去。因爲世界雖大,國家雖多,世界第一卻只有一個。當然更重要的是利益上的考量:英國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已經成爲美國擴張勢力、擴大市場的最大障礙。

美國

而相對比蘇聯,雖然蘇聯在二戰時期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動員能力和戰鬥力,同時,蘇聯還將勢力範圍重新深入到中東歐,甚至扶持了8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此時已經是蘇聯所能做到的極限。

慘烈的蘇德戰爭幾乎將蘇聯年輕一代消耗一空,因此,在取得二戰勝利併成爲社會主義國家的“盟主”之後,蘇聯已經成爲強弩之末、無力繼續擴張勢力。

帶領蘇聯打贏二戰的領袖斯大林

更重要的是二戰時期損失慘重的蘇聯並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因此足以橫掃整個歐洲的蘇聯鋼鐵洪流,對於遠在北美洲的美國卻並沒有多麼大的威脅。因此,當時美國對於蘇聯的觀感,與歐洲國家截然不同。

反倒是英國急需回血並坐穩世界第一寶座,因此,同出一源、貌似親密無間的英美兩國反倒成爲彼此最大的對手。

英國

因此,對於美國而言,瓦解英國的殖民體系,取代英國成爲世界第一大國纔是當務之急,美國是這麼做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第二,即便是英美真的聯合在一起發動了對於蘇聯的進攻,英美聯軍也不具備滅亡蘇聯的實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主力是誰?

雖然英美聯軍曾開闢西線戰場,雖然英美也曾取得北非戰役的勝利,但是,縱觀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傷亡數字和主力動向就可以清晰而明瞭地得出:二戰時期蘇聯纔是滅亡德國的絕對主力。

蘇聯紅軍

在二戰歐洲戰場上,科技最發達、軍隊戰鬥力最強的納粹德國,幾乎80%以上的軍隊傷亡是在蘇德戰場上出現的。而爲了戰勝強大無比的納粹德國,蘇聯也付出了2700萬人死亡的慘重代價。

不過,也正是在慘烈無比的蘇德戰場上,蘇聯人淬鍊出一支無與倫比的大軍,這支戰勝並消滅納粹德國的蘇聯紅軍,人數超過千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擁有極爲豐富的戰鬥經驗。

而對比英國和美國的軍隊,這兩國的軍隊雖然人數也達到了千萬的級別,裝備先進程度也不遑多讓,但是就戰鬥經驗和戰鬥力而言,卻無法與蘇聯紅軍相媲美。

蘇聯紅軍攻克德國國會大廈

尤其是英國軍隊,相當一部分是由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堪憂的殖民地軍隊組成。而這一點,在從英美軍隊在歐洲戰場上的表現也可以看得出來。

1944年,已經窮途末路的納粹德國軍隊,在主力被蘇聯紅軍牽制之後,卻依然有餘力在西線發動對於英美軍隊的反攻,也可見英美軍隊的巨大不足。

因此,英美軍隊雖然有不小的人數優勢,但是,如果英美聯軍真的在戰場上與蘇聯紅軍正面較量,英美軍隊未必能夠取得勝利,更別說將人數超過千萬的蘇聯紅軍徹底消滅了。

二戰歐洲戰場

當然,即便是英美等國軍隊無法擊敗蘇聯紅軍,但是,由於蘇德戰場上的慘烈消耗,蘇聯紅軍也只是防守有餘而進攻不足,雙方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經過幾場慘烈的大規模戰役之後,不勝不敗的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但這種相持將會好不容易停下戰火的歐洲再次淪爲戰場。曾經發達富庶無比的歐洲大陸,很可能被徹底打成一片廢墟。

而這種局面,是剛剛經歷二戰的歐洲各國絕不願意面對的,因此,一旦英美髮動對於蘇聯的戰爭,歐洲其他國家勢必羣起反對,這場戰爭最大的概率是,雙方經歷了不小的傷亡之後,不了了之,重新回到戰前的對峙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