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版本的中學教材中,我們能夠讀到趙嘏[gǔ]的一首《長安晚秋》,或是它另外的兩個題目,爲《秋望》《秋夕》。以《長安晚秋》爲題,依據的版本是《全唐詩》,但在《全唐詩》的附註中又明確表示:“一作秋望,一作秋夕”。

一首詩有三個題目就已經出奇,而在《唐音統籤》中又將其名爲《長安秋夕》;《唐詩紀事》則稱爲《長安秋望》,另外,據五代時期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說:“杜紫微覽趙渭南卷,《早秋》詩云‘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吟詠不已,因目爲‘趙倚樓’。”由此可見,這這首詩,還有一個叫《早秋》的題目!

一首詩,在其流傳過程中,居然產生了六個題目,當真是一大奇觀!但,無論詩的題目是什麼,卻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首詩的佳妙,尤其是頷聯兩句,爲作者博得了“趙倚樓”的雅號,受到歷代人們的讚譽。

古人多有因爲一句詩或者一句詞,而博得千古美稱的故事,比如,杜牧因爲一首七絕《紫薇花》而獲得了“杜紫薇”的雅號;宋祁因爲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獲得了“紅杏尚書”的美名;賀鑄因爲“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被稱爲是“賀梅子”……不過,我們要清楚的是,這些詩人因爲詩句獲得美稱雅號,並不是因爲事物本身,而是因爲整個詩句所營造的意境和氛圍太過精彩,所以才令人拍案叫絕,深深折服了世人。

趙嘏能因爲《長安晚秋》中的頷聯而獲得“趙倚樓”的雅號,足見這一聯的精彩之處!由於現代大多以《長安晚秋》爲題,本文便依常例,以此爲題。

趙嘏這首七律,寫於他進士不第,客居長安時,詩人獨在異鄉,看到滿眼淒涼的深秋景象,頓生羈旅思歸之情,因此寫下了這首詩。

長安晚秋趙嘏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首聯兩句“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總寫長安深秋的拂曉景象,詩人登高而望,只見悽清的雲霧升騰,全城的宮殿樓閣彷彿都漂浮在雲霧之中,景象壯觀而又悽迷。詩人以“悽清”二字引入,其實有雙關之意,一者是說深秋天氣的清冷,二者是說自己內心的淒涼,悽清二字,實爲全詩的總感情。

頷聯兩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是詩人抬頭望天所看到的景象,詩人不僅看到了拂曉的夜空,也聽到了遠處的笛聲,他看到夜空中還殘留的幾點殘星,也看到南歸的大雁,就在詩人抬頭仰望看得出神時,忽然耳邊傳來了悠揚的長笛聲,詩人循聲望去,在依稀之中,看到那邊樓頭上,有人倚靠欄杆,吹奏着長笛,這笛聲更增加了詩人心中的無限思緒。這位吹笛者,是在喟嘆人生易逝?還是在思歸懷遠?亦或是思念愛人?我們不得而知。但卻能在這兩句詩中,讓我們隨着詩人產生無限思緒,這正是營造意境的妙處!

另外,詩人在這兩句中,還結合了視覺和聽覺,以及動靜的妙法,殘星是目見、長笛是耳聞,雁飛是動態、倚樓卻是靜態,這些元素的組合,極具匠心,也交織成了一幅韻味清遠的意境,杜牧如此激賞這兩句,稱趙嘏爲“趙倚樓”,正是深深地被趙嘏這兩句所塑造的境界所折服。

頸聯兩句“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是寫夜色褪去,晨光初現時的美景。在朝陽的沐浴下,竹籬旁豔麗的菊花,半開未開,閒雅安靜,池塘中的紅蓮,卻都脫去了紅衣,只留下枯荷敗葉,顯得十分蕭瑟。其實作者這裏,是移情於物,有着極強的主觀情緒,看到這番景象,很容易讓人產生時光易逝的感慨。

尾聯兩句“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家鄉的鱸魚正美,不回去享用,反而滯留在京城這一功名利祿的是非之地,何苦來!這是詩人的抒情,表現着詩人想要歸隱的心境。詩人通過前面六句,對長安城深秋的景色進行了描繪,但是字裏行間,處處透露着作者孤寂惆悵的秋思之情,通過這些鋪墊,詩人最終以西晉張翰的故事,表現了自己想要歸隱的感情。

總體來看,這首詩描寫景物極具特色,不僅有遠近、高低、動靜的巧妙結合,還有隨着時間推移而展現的由暗到明的層次感,特別是頷聯兩句描寫拂曉夜空的景象,寄情於景,深秋的悽清和高樓的笛聲,也襯托着無限深情,這讓全詩的意境顯得悽清而又深遠,風格俊俏而又清新,是讀過一遍,便印象深刻的千古名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