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鮮刺身損失慘重:冰鮮轉成冷凍將跌價70%,業內人士呼籲理性看待

每經 趙李南  陳俊傑    

“我們這個行業可能外界不太瞭解,覺得大不了現在賣不動了就停一下,規避風險,但其實是規避不了的。”資深海鮮刺身業內人士“海釣大佬刃我行”(微博名,真名張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到他目前的窘境。

記者走訪了廈門多家海鮮超市和市場後發現,目前包括三文魚在內的多種刺身都已不見蹤跡。與消費者的隨機交談中,幾乎所有消費者也都向記者表示“近期不會嘗試海鮮刺身”。

然而,不同於一般消費者的看法,在張宇看來,目前海鮮刺身是安全的。張宇告訴記者,北京新發地三文魚砧板檢測出病毒後,海關總署已部署全國海關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生鮮冷鏈產品等進口商品開展新冠病毒風險監測。“現在這個時候是安全的,有問題的進不來,沒問題的才能進來”。

海關的數據或許可以佐證張宇的說法。海關總署衛生檢疫司副司長宋悅謙在新聞發佈會上稱,6月18日,全國海關共檢測樣品15638個,其中貨物樣品3508個,內外包裝樣品10608個,環境樣品1522個,結果均爲陰性。

冰鮮轉成冷凍會跌價70%

6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廈門超級物種超市和一些海鮮市場,發現幾乎所有的刺身類商品都已不見蹤影。在超級物種,店員告訴記者:“公司決定的,暫時不售賣三文魚,上週開始不賣的”。

之所以產生上述情況,緣於北京新發地的三文魚砧板檢測出了新冠病毒,一時間三文魚等刺身產品幾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事實上,刺身產業流通環節的最下游,比如超市和海鮮市場並不是受影響最大的,因爲下游提供的商品種類較多,刺身產品僅爲衆多產品種類中的一個。相比之下,上游專做刺身的進口商們受到的影響會更爲嚴重。

張宇向記者描述了他的處境:“今天開的一條已經賣不動了,開了一條200斤的魚,才賣了6斤出去,在這個事情之前,我們開一條200斤的魚會全賣完。”

事情並非像局外人士想象的那樣簡單,是否賣不掉就不進貨,挺一挺就過去了呢?

對此,張宇稱:“因爲我們這些都是之前就談好的,比如日本養殖的這個藍鰭金槍魚我們一個星期進過來六條,一條都是差不多200斤。已經打了定金到國外去了,不是說想停就立馬能停下來,目前只能把下下週的跟國外供應商協商停掉。”

張宇向記者透露,目前只能將賣不出去的魚製成魚柳後冷凍。“轉成凍的以後價格大概是冰鮮的1/3吧,有的1/3都不到,也是硬虧損,並不是說轉成凍的就能夠保多少本,只是沒辦法的辦法” 。

海關已開展新冠病毒風險監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海關總署已經部署全國海關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生鮮冷鏈產品,比如水產品、肉類、冷凍蔬菜、水生動物、短時或低溫運輸工業品等進口商品開展新冠病毒風險監測。

“今年2月以來,海關總署已部署部分海關在不影響正常進口貿易的情況下,對部分進境貨物、物品及相關環境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抽樣檢驗,結果均爲陰性。” 宋悅謙在新聞發佈會上稱。

“我們下個星期還要來的這個藍鰭金槍,已經明確說了,在廣州海關會多停八個小時,爲什麼呢?就是要做這個核酸檢測,做完以後如果沒問題,手續辦完放行,目前是這樣的情況。對所有人來說,都增加了進口的手續和時間。” 張宇稱。

雖然增加了相應的手續和多了停留時間,但張宇仍然對此表示認可,因爲他想拿到海關出具的核酸檢測相關證明書。“我也跟我們負責去報關的股東說了,如果有這個,那就一定要拿到,拿到了我們對外宣傳一下,讓大家都知道我們是沒問題的,這樣是最好的對吧?”

除了對進口冷凍產品進行核酸檢測之外,張宇的公司也收到了海關方面要求籤署的《承諾書》,包括國外供應商及國內的進口商雙方都要簽署,承諾產品並未受到新冠病毒污染。

“我們有個股東,他在深圳湖貝路水海產批發市場,現在哪怕就是一個打包的工人都要做核酸檢測,沒有核酸檢測報告,不能上崗。” 張宇說。

張宇認爲,目前只要是正規的刺身供應商,產品就是安全的。

“比如說我們做刺身的,裏面要放冰,要用達到直飲水標準的水做出來的食用冰。做日料、做刺身的時候上面有些花花草草的東西,那些東西也不是我們自己去搞的,都是有專業的公司,在無塵車間裏用過濾水,去清洗這些東西,專業的公司有一套衛生標準進行生產,清洗出來的花草才能用”。張宇向記者表示。

張宇稱,因爲北京新發地事件,目前行業處於大面積停工狀態,他呼籲不要對於刺身產品過度反應,應該理性看待。在海關、供應商和進口商的多方面工作之下,刺身產品的安全性是能夠得到保障的。

此外,張宇還針對近期網上流傳的渾身潰瘍的挪威三文魚事件發表了看法,在張宇看來這些屬於不實報道。

“我們做了這麼多年,就沒見過三文魚身上有潰瘍的,身上有潰瘍的魚誰會要呢?你見到有潰瘍的魚你還會要麼?日料店來拿貨,你別說有潰瘍了,他就是覺得你的魚不新鮮,他也要跟你談退貨,那我們也會退給人家,因爲你以後還要做生意。”張宇向記者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