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月兩會的記者會上,總理提到了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引發熱議。也就是說,假如你的工資水平在3500到5000元,至少超過了50%的中國人收入。

再來看一組數據:

1、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達到了53604元,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爲90501元。2、根據央行調查的數據,2015年存款高於50萬的人只有0.37%,存款低於50萬的人佔了99.63%。截止到2020年3月底全國居民住戶存款總額達到了88.61萬億,按照當前14億人口計算,人均存款約6.3萬。

看到了嗎?那些一線城市高消費的背後,是廣大二三線城市居民極其平庸的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增長放緩

早在18年開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便全面放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當年有超過70%的省份繼續下調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目標。

19年由於經濟增速繼續下滑,再加上今年疫情影響發酵,當下,增加居民收入已是頭等大事。據央行問卷調查,今年一季度收入感受指數爲41.6%,環比上季下降11%。61.8%的居民認爲收入“基本不變”,比上季下降8.8%,27.5%的居民認爲收入“減少”,比上季上升15.4%。

收入差距全面加大

放眼全球,每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方面都無法做到絕對平均主義,更別說地域廣闊的中國了。一般來講,經濟活動越集聚,城市羣現象越明顯,區域地區經濟也就越發達,而目前我國的戶籍改革、社保等制度仍需完善,人口遷徙成本(房價)高和資源分配不均,導致人口流向具有更高經濟密度的城市羣,所以你會看到在北上廣深月薪幾萬的一大把,但在二三線城市,月薪普遍才三五千左右。

理論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都是暫時的,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經濟完全開放的假設下,長期來看會走向平衡。但從近半個多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看,經濟在不斷開放,這一規律卻並沒有實現:原來中原地區和東北地區經濟基礎好,改革開放後沿海地區得到了飛速發展。

此外,由於城鎮化因素影響,城鎮和農村的收入差距也在加大。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最高達頂3.33倍。

假如說以上這些都是客觀因素的話,那麼行業和崗位收入差距歧高,也是我國財富分配不均的典型體現,比如明星收入過高,科教科研行業收入過低等。

可見,地區間發展的平衡只是相對的,不平衡纔是絕對的。如今國家開始向城市羣發展,淡化GDP指標,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縮小也是大勢所趨,目前上海的增速已經下去了,而不少中西部省份經濟增速連創新高。所以,當你還在爲一個月才幾千收入而鬱鬱寡歡時,沒關係:一方面你已經超過了國內很多人的收入;另一方面,這種薪資差距現象,由於區域均衡抱團發展正逐漸得到改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