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可謂是多災多難,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一直走在割地賠款的道路上。政府的腐敗和賣國、人民的無知、科技和制度的落後以及列強的貪婪這些都使得中國在割地賠款的泥潭中無法自拔。而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行爲更是一次典型的賣國行爲。它是近代中國外債史上大量惡債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1913年4月袁世凱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了“善後大借款”。然而2500萬英鎊的借款,經過列強的各種扣除,實際到手的只有1020萬英鎊,還不到全部借款額的一半,砍頭息高達60%。最多讓袁世凱花六個月而已。簡直堪稱史上最噁心的高利貸。那麼袁世凱是傻子嗎?他爲什麼要簽訂這種借款協議。其實,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後有着很複雜的原因。

近代的中國經歷了許多次的侵略,這些侵略大多伴隨着戰爭,而中國經常是戰敗國。戰敗國就意味着賠款各地。中國從清政府到民國實在是賠了太多錢。這些都使得中國這艘沉沉欲墜的老船更加不堪負重。

另外財政主權的淪喪對於本來就已經不堪入目的財政問題更是火上澆油。

時間回到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份紛紛響應,很快就形成了席捲全國局面。南方革命政府和清政府南北對立。清政府這時候啓用袁世凱鎮壓革命。但是袁世凱雖然在表面威脅革命黨人,實際上清政府已經是一個爛攤子,實在支撐不起袁世凱的新軍開銷。

雖然清政府多次向列強提出借款,但是考慮到局勢的不穩定,列強多是嘴上答應,實際上卻一毛不拔。而南方政府的財政也並沒有好到哪裏去。孫中山也意識到了財政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先借道歐洲,在巴黎、倫敦等地借款。但是在中國國內局勢不明的情況下,西方資本家採取了“金融中立”的政策,這使得孫中山空手而歸。

於是南北雙方很快就決定議和。雖然有着各種複雜的因素,但是財政因素卻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環。

1912年2月12號,清帝退位,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新的政府就此成立。但是新政府雖然成立了,但是財政還是清政府留下的爛攤子。

據統計,甲午戰爭前後,清政府共向外國借款七次,共計34000萬兩。這些都需要袁世凱政府來償還,此外財政體系更是完全沒有建立。這個問題就像一堆蒼蠅一樣,一直圍繞在袁世凱的頭頂,讓其徹夜難眠。此外新政府的成立還伴隨着巨大的財政支出。

首先北京政府宣佈承認之前清政府所簽訂的各種條約,繼承了清政府所累積的鉅額外債。其次北京政府也承擔着鉅額的軍費支出。袁世凱奪得了天下之後,要裁撤南方的軍隊,這就需要大量的軍餉。另外,財政的來源更是幾乎斷絕。內部各省份肆意截留中央的稅款。外部方面,各種關稅把持在外國人的手中。這都使得袁世凱的北京政府雪上加霜。

袁世凱即位之後,實行表面共和實則獨裁的統治,一些民主人士堅決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上面提到各省截留中央的稅款,國會內內宋教仁等人反對袁世凱的獨裁。這些都使得袁世凱十分頭疼,完全放不開手腳。

他需要錢,錢可以用來武裝自己的軍隊,也可以用收買這些黨派人士。宋教仁案的發生更是加劇了內部形勢的動盪。對外袁世凱希望能夠償還列強的債務,加強列強對自己的信任。即借列強的錢來還列強的錢。

這些都是袁世凱的善後行爲,所以善後主要是這幾個方面:

1、保障國家機器和政府部門的正常運轉。2、解決南方政府的遺留問題,遣散南方軍隊。3、償還外債和賠款。4、履行皇室的優待條件。5 後來隨着談判的發酵,又爆發了二次革命,這更加重了袁世凱對錢的需求。

對於列強來說,也需要袁世凱政府進行善後。他們希望袁世凱建立一個有利於他們發展的政府。認爲袁世凱政府是建立秩序的一方,南方政府是破壞政府的一方。他們也要求袁世凱政府進行善後處理。這一方面是出於希望一個穩定政府的同時,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加深控制中國的意圖。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借款的談判。

善後大借款爲民初鉅額債款之一項,各方勢力對其發表有諸種言論,當中尤以國民黨( 包括其前身同盟會) 對借款動態關注最爲密切。國民黨憑藉着自身在國會在的席位以及孫中山的影響力在這個問題上面有着很大的話語權。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內的大部分人並未對於借款併爲表現出太大的反對。孫中山卸任之後亦是贊同借款,他認爲借款是興國必不可少的一環。宋教仁也是鼎力推崇借外債,他對外國財團持僥倖心理,認爲社會上 流傳的外國人將要監督財政的說法並不準確,或許外國銀團只是想要 “檢查財政” ,而非“監察財政”。

以黃興爲首,同盟會中亦有不少人對外債持理性態度,既不迷信也不反對。黃興清楚當時國內經濟狀況,頗感向外借款“誠非得已”。這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他們依然對袁世凱政府抱有幻想,有了資金,憑藉自己等人的努力,一定可以復興中國。當然他們都是反對以出賣主權當條件去借款。這也是他們後期態度轉變的原因。不過這些前期的不反對確實助長了袁世凱借款的決心。

袁世凱的大半生都是在清政府度過,他見證了專制皇權的魅力。當上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是他距離皇權最近的一步。只要一步就可以成爲天下的主人。這個誘惑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古今的梟雄豪傑。然而這一步路可並不好走。

辛亥革命以及各種民主思潮的影響都阻礙着袁世凱邁向最後一步。雖然在上臺之後袁世凱也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掃除稱帝的障礙。但是仍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收歸南方省份的權利、解決內閣問題、收買民主人士等等這些全部都需要錢,還需要列強的支持。

而向列強借錢正是一步他自認爲比較好的棋。既有錢解決稱帝障礙問題,也能增強列強對自己的信任。等到自己稱帝穩定天下之後,天下都是老袁家的,現在的罵名又怎樣,勝者爲王,歷史還不是自己改寫!

在一片片反對和咒罵的浪潮中,袁世凱最終還是向列強簽了協議,借了錢。可是善後問題解決了嗎?真的善後了嗎?其實很明顯,並沒有善後。

所謂的善後款更像是一劑催化劑。他激化了國內各種團體的矛盾。雖然孫中山的二次革命運動失敗了。但是局勢並沒有因此而好起來。這些矛盾都在袁世凱的稱帝鬧劇中爆發。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實行復闢,這使得他衆叛親離,全國各地掀起討伐袁世凱的浪潮。一直到戰爭節節失利,袁世凱才從稱帝的美夢中醒來,奈何爲時已晚。善後大借款埋下的伏筆是得結局早已註定。

關於袁世凱的大借款很多人都是怒而斥之,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袁世凱借款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是什麼讓袁世凱不惜忍受千古罵名也要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袁世凱是一個梟雄人物,一切的做法和手段都是圍繞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這種人或許會有愛國情懷,但是在利益面前還是分量不夠。當然對於善後大借款,也許拋開愛國情懷利,把它當成純粹的歷史事件,客觀的去分析,或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但是不管怎樣,不可否定的是它給中國帶來了十分不好的影響

參考資料:平田康治【日】英國對華政策與善後大借款交涉:英國駐華“ 現場人員 ”胡丞 民初國民黨對善後大借款的態度演變胡丞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善後大借款” 研究綜述賈曉國 民初善後大借款再研究蘇黎明 “善後大借款”的惡債典型析任曉玲 從《盛京時報》看 1913 年“善後大借款”《激盪百年大國金融》 第一部分《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