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十月。

曹操的大軍一路南下,順利接管襄陽,將戰線一直推進到了江陵。

曹操看到了長江,也看到了一統天下的大勢。

定北掃南如此的順利,他不會覺得長江會成爲他一生的遺憾,相反,曹操覺得這是他生命中新的起點,新的跳板。

劉備此時已經如喪家之犬,寄居在東吳的地盤上,而孫權的大軍能守得住長江嗎?

對於曹操而言,未必!

曹操大軍佔據江陵之後,激動的給孫權送去了一封信: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吳將軍吶,我弄了八十萬水軍,想要和你在吳地打獵吶。

曹老闆就是這麼囂張,就是這麼狂妄。

打了半輩子仗的曹老闆,也有狂妄的資本。

看看當時的局勢,曹操佔據了幽州、幷州、青州、豫州、兗州、荊州六州土地,實力碾壓全場。

孫權將這封信給大家看,大家紛紛主張投降,這曹操太兇猛了,還是不要硬剛。

這一次也暴露出江東基業一個致命的短板。

江東基業其實是建立在孫氏一族對江東士族的屠戮上,其中以江東士族領袖陸氏最爲慘烈,正因如此,老牌士族們在骨子裏對孫子政權充滿反感。

想孫氏的新政權和江東地方老牌士族之間的權力平衡也很容易割裂。

曹操大軍壓境,這樣可怕的現象更加顯露出來。

孫權的政權中,老牌士族以張昭爲代表,他是堅定的投降派。

而相反,江東的新興士族中,魯肅、周瑜兩人又是堅定的主戰派。

老牌士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求穩,也只有穩才能保證這些世家大族在江東萬世不朽的強悍地位。

可對於那些尚未接近權力中心的新興士族而言,他們最希望的是亂,因爲只有亂世才能順利完成權力高層的更迭,讓他們這些新興士族重新登上權力中樞。

所以,我們會發現孫權十分討厭這些老牌士族,他重用的人中,很多都是年輕人。

駱統、朱然、陸績、淩統等等,這些人在孫權手下做事,不過十幾歲,卻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才。

除了核心層的周瑜、魯肅三十多歲,其餘的人才圈層大多年少有志。

孫權鐵了心的要將江東的那些老牌士族利益鏈連鍋端,不過他窮極一生也沒能做到,更多的時候只能尋求一種看似極致的平衡。

周瑜、魯肅兩人力挺主戰,孫權最終拍板迎戰曹操。

當天夜裏,孫權給周瑜徵調了三萬精兵,以周瑜、程普爲主帥,魯肅爲總參謀,進入鄂縣樊口與劉備合兵。

而在樊口的劉備已經等候多時,每天都派人在江面瞭望船隻,期待孫權能夠儘快派兵增援。

終於,周瑜來了。

孫劉聯軍的作戰計劃,分爲兩步:

東部戰場:孫權帶領大軍進攻合肥,張昭帶領大軍進攻當塗牽制其分兵西部戰場:周瑜、劉備帶領大軍阻擋曹操

曹操大軍進抵巴丘聽聞孫權兵圍合肥的消息,馬上派遣部將張憙引兵馳援合肥。

他自己則親統大軍進抵赤壁正面進攻周瑜、劉備。

不過,在江陵的這段時間,曹操帳下的不少士兵都染上了瘟疫,很多人都病死軍營。

北方士兵大多不習水戰,曹操下令將所有戰船用鐵索聯結在一起,增強船隻的穩定性。

兩軍在赤壁初戰,曹軍不利。

曹操下令讓大軍撤離戰船,全部退到了長江北岸。

而周瑜也同樣讓大軍撤離江水,屯駐在長江南岸。

兩軍相對,周瑜部下黃蓋提出建議:

"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這個建議的核心就是“火”。

而故事的主角就是黃蓋詐降。

黃蓋選用了最爲堅固的十艘蒙衝戰船,船上裝滿了裝上幹荻和枯柴,上面又澆上了油,船體裹上帷幕,上面插上黃蓋的旌旗。

十艘蒙衝戰船全部陳列最前,後面牽引着另一部分的快船。

恰逢東南風起,黃蓋帶領投降士兵借風行駛,朝着曹操的江北岸駛去,到達江心時,黃蓋突然下令將這十艘蒙衝戰船升起船帆,船隻的速度變得更快,直接衝到了離曹操岸邊還有兩裏的地方。

曹操帳下官兵仍舊沒有防備,紛紛出營觀看,突然間,正面的十艘戰船同時點火,箭一樣的速度衝向了曹操的船隻。

曹操的江北戰船被全部燒燬,火勢迅速蔓延到陸地營寨。

曹軍開始萬箭齊發,黃蓋不幸被流矢所中掉入水中,士兵在夜色中救起黃蓋,並沒有認出他,以爲是普通的一名士兵,將他扔在了廁所裏的坐牀上。

黃蓋大聲呼叫韓當,行當聽到呼叫聲,趕緊前來救援,保下了黃蓋的性命。

而周瑜則趁勢發起總攻,長江兩岸鼓聲震天,吳軍士兵所向披靡,衝上了北岸。

曹操引兵從華容道撤退,周瑜、劉備水陸並進,一直追擊到了南郡。

曹操留下部將曹仁、徐晃鎮守江陵,樂進鎮守襄陽,自己引兵返回了鄴城。

曹操戎馬半生,眼看着功業將成,赤壁鏖戰,一把大火徹底葬送了他的希望。

回到鄴城的曹操收到了不少羣臣的譏諷、抨擊,孫劉聯軍更是以政治噱頭指責曹操“託名漢相,實爲漢賊”

曹操寫出《述志令》陳述自己的清白,以及洗刷自己心中的冤屈。

那句“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赤壁鏖戰讓曹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他的志向漸漸變成了別人眼中的笑柄。

曹操的這次申辯,聲音低沉,一眼望去,那是他睹物傷情的悲哀。

鏖戰二十四年,誰曾懂他的艱辛?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