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主張孩子少喝、慎喝涼茶,不用大寒之物清熱降火。這讓不少家長十分困惑,好像不知道該用什麼正確的辦法給孩子清熱了。其實,我也說過,絕大多數寶寶都是積熱——積食產生的體內垃圾帶來的熱。只要用好消食導滯法,清掉積食,寶寶的熱證就能夠自然消退。

如果夏天寶寶愛“上火”,一般也會容易出汗過多,津液匱乏。在補充津液的同時,搭配安心蓮子水,寶寶也能舒服些。但還是有家長認爲,這種調理太慢了。如果寶寶出現明顯的反覆口腔潰瘍、反覆長麥粒腫,喉嚨腫痛,身上還起皮疹,晚上睡不安寧,早起眼睛糊着厚厚的眼屎……很明顯就是體內有熱出不來,這種情況該怎麼快速清熱呢?

比起涼茶,另一個經典清熱方劑可能更適合熱證寶寶。古代著名兒科醫家錢乙專門針對寶寶虛寒體質,用4種中藥材搭配出的清熱方——導赤散。

眼觀心火,熱自小腸出

導赤散

材料:木通、生地黃、生甘草梢、竹葉各6g。

做法:材料下鍋,加1碗水,文火煎煮至小半碗即可。喫完飯後溫服。1天1次,連服1~3天。

功效:清心降火,清心養陰,利水通淋。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證可服。蠶豆病可服。

注意方子偏寒涼,脾胃虛寒明顯的寶寶慎服,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據說,錢乙是這樣給小兒看病的:他對“目”的診察十分細緻。如果寶寶的眼睛是紅紅的,他就能直接判斷病機並開方:“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這個導赤散,就是專門用於治療寶寶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冷飲,以及口舌生瘡等熱證的,被記錄在《小兒藥證直訣》中。直到今天,寶寶體內如有溼熱邪毒猖獗,去中醫院兒科門診看病,不少醫生也會將導赤散加減化裁來治療。

我們可以看看導赤散包含的中藥材。木通,性味偏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主要功效是瀉火行水,通利血脈。抓藥時,注意區別木通和關木通。前者有股特殊的臭味,煮出來的藥也比較苦;後者沒什麼味道,但內含毒素,不宜服用。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它可以涼血、清熱、生津,還可以養陰,多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同樣注意區別生地黃和鮮地黃。鮮地黃是新鮮的塊根;經過切段、切片、火焙等工序後的纔是生地黃。生甘草梢,性寒味甘,歸經心、肝、脾經。可以瀉胃火,解熱毒,除胸中積熱。竹葉,味甘、淡,性寒,歸心、肺、胃經。寶寶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瘡等熱證,均能用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一到夏季,寶寶心火就開始過盛。這4味中藥材都經心經,有清心降火的功效。心火還會下導小腸,導致小便赤短,堵住了一個向下散熱的出口。導赤散的清熱,可以疏通這個出口,利水通淋。所謂“導赤”,就是把寶寶夏日過盛的心火從相通的小腸導出來。不僅如此,生地黃和竹葉除了能清火,還兼顧生津養陰。寶寶在夏天服用,就不用擔心利水清熱的同時,津液也會隨之過度流失。導赤散之所以適合給寶寶在夏天清熱,主要是因爲它利水而不傷陰,清熱力度不會過強,適合兒童。

寶寶什麼情況適合用導赤散?

既然能導熱清火,那寶寶喫了些煎炸燒烤的“熱氣”食物,回家就馬上服用導赤散預防上火,可以嗎?導赤散不是這樣用的。寶寶天生體質虛寒,濫用導赤散,容易導致身體過寒,喝出問題。只有當寶寶有熱證、尤其是心熱時,服用導赤散才比較適合。

家長可以這樣判斷寶寶是不是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小兒藥證直訣》下卷)除了容易生口瘡、麥粒腫等明顯熱證,寶寶若喜歡趴着睡,時不時磨牙,呼氣比正常要熱一些,但又沒到發燒的程度。再結合草莓舌等熱證舌象,基本可以判斷寶寶是心熱,可以服用導赤散。

導赤散這樣加減,針對寶寶不同情況的熱

一般心熱的寶寶,小腸的症狀也比較明顯。比如,寶寶可能小便很少,每次短且赤黃;有些上火嚴重的寶寶,排尿時甚至會有痛感。

這種情況,可以在原導赤散的基礎上,加5g車前子或茯苓,增強清熱利水的功效。如果寶寶陰虛比較明顯,可以加5~8g麥冬增強養陰之力。

導赤散中能不能加黃連?

清熱方劑大多很苦,得哄着寶寶喝。這是因爲,很多清熱方劑都有黃連這味以苦聞名的中藥材。除非特殊情況,不太建議在導赤散中添加黃連,或者用黃連替換生地黃。一則是,黃連清熱祛溼,如同抽溼機,不適合寶寶夏天服用。其次,黃連大寒,寶寶的體質難以承受;且黃連擅長的是清中焦的熱,對寶寶夏日容易過旺的心火、小腸熱來說,不完全對證。

那什麼情況下可以在導赤散里加黃連呢?古代醫家錢乙說: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在我看來,如果要給寶寶用黃連,以下兩點缺一不可:① 寶寶“火大”,心火熾盛,且溼熱邪毒侵體;② 年齡較大、脾胃趨於成人。比如,寶寶患手足口病,中醫化裁後的導赤散可以用於治療。不過用量家長難把控,還是最好遵醫囑。這種謹慎的態度,正是中醫兒科所提倡的。兒童不比大人,尤其是用藥上,要時刻謹記輕、巧、靈,掌握用藥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