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方还要喝雄黄酒。

小时候吃粽子从不知道这与纪念屈原有关,后来才听说屈大夫投江以后,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他的遗体,就用苇叶包了糯米扔到汨罗江里供鱼儿们吞食,这样它们就不会再去噬咬屈大夫的身体了。赛龙舟大抵也是由打捞屈原的遗体而演化成现在的百舸争流的盛况。不过端午节每年只过一次,一次投入的粽子能吃多久?其它时间鱼儿们没有人喂养该怎么办?这事儿过去两千多年了,谁也无法仔细地探其究竟了,姑妄言之姑听之吧。

以前商品不丰富,流通也大有滞碍,哪里像现在南北不同风味的粽子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那时吃粽子大都要自己动手包制,端午到来之前,就张罗着买苇叶。市场是一个神奇的所在,端午节前,必定会有一些小媳妇、老太太,或摆地摊,或用小三轮载着走街串巷,吆喝着兜售苇叶。那些苇叶,有的散装,有的成捆,新鲜、碧绿,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十分可爱。买了苇叶,还要泡江米,洗红枣,包好以后用地锅慢火耐心地煮,这是要费很长时间的。待煮透了,米糯了,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都会包粽子。那时候家里包粽子一般用两种叶子,一是苇叶,一是一种树的叶子,老家发音叫做“菠萝”叶,叶片很大,包出来的粽子个头也很大,煮熟的叶子为浅褐色,摸起来很粗糙,和苇叶包的粽子各具风味。成家独立生活后,自己也包过几次粽子,不过因为技法不熟练,包的时候拿捏不准,每个粽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味道是一样的。粽子进了锅上了灶,自己便会守在那里,捧着一本书,坐上几个小时,陪着粽子慢慢变熟。粽子煮好后,除了自己吃,还给家里送一些,给邻居们送一些,听听夸赞的话,然后心里得到了那么一丝丝满足。

除了包粽子,家中在这一天总是要煮鸡蛋,炸糖糕或油条,条件好的时候,还要炖点肉。至于这是否与屈原有关,怕是说不清了,但是借着端午的日子改善一下生活倒是倒是无可非议,谁让那时候缺吃少喝来呢,一年就那么一次端午节,搭个顺风车吃上一顿也是不错的。

我没喝过雄黄酒,也没抹过雄黄酒,更没戴过彩线什么的。长到现在,蛇、蝎、蜈蚣等毒虫从来没咬到过,倒是被马蜂、蜜蜂叮咬过数次,那都是青葱岁月闲着没事儿上房爬树捅马蜂窝引来的,纯属咎由自取,怪不得蜂儿们。

作者简介:

宋桂忠,济宁医学院工会退休干部,平时喜读书,喜欣赏书法,偶尔写点小文字给自己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