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将自己称为皇帝,后世王朝大都模仿秦朝的制度,于是皇帝这个称号就被沿袭下来,众所周知,既然皇帝是天下万民主宰,那么他所享受的一切几乎都是最好的,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皇帝们吃饭可跟我们平常人不一样,他们吃饭非常的讲究,而且每顿饭都是几十道菜,简直是无比奢侈。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以下就拿清朝皇帝举例,清朝皇室起源于东北满族,因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每天吃饭是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时间是早晨六点到八点,晚膳则是在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之间进行,除了正餐外,其余时间有很多次点心时间。

“膳”这个词最早是特指皇帝,他们管吃饭叫做“用膳”或者“进膳”,开饭时叫做“传膳”,厨房叫做“御膳房”,每次到饭点的时候,皇帝一给小太监说传膳,小太监便给御膳房传旨用膳,按照史书记载,清朝膳食机构有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是内务府御茶膳房负责,里面有服务人员350-400名,其中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名,太监有150多人,剩下的则是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等,皇帝每天要吃的饭菜,都是由膳食房官员列出,然后经内务府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去进行烹饪。

在清朝标准的御膳中有记载,清朝皇帝们每顿饭基本都有120道菜,往往要摆下满满的三大桌才够,这还不算点心和水果,之所以弄这么多菜,完全是为了皇帝着想,清朝宫中有规矩“吃菜不许过三匙”,无论什么菜都必须控制在三口以内,但凡哪个菜被吃三口后,小太监就会撤下去,因为皇帝爱吃啥菜这是机密,任何人都不能知道,否则容易被人下毒,所以每顿饭做一百多道,就连御膳房都不知道皇帝究竟爱吃哪个菜。

可是皇帝也是人,桌子上林林总总几百道菜,他也吃不完,于是就每顿都剩下了很多菜,这些菜也没浪费,很多菜皇帝甚至连动都没动,那么这些菜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皇帝用膳完毕后,会随口说把这个菜和那个点心赏给某个妃子,然后余下的菜就慢慢诞生了一个奇葩的产业链——倒买倒卖御膳,据野史记载,倒卖御膳的产业链涉及人员非常多,太监、宫女、民间小贩都在其中,短短的一天时间,这道菜就能见到无数的嘴脸,如果皇帝剩下的菜等级高、品相好,那么简单包装下后就会流入京城高档的饭馆,饭馆自然不会对外宣称是皇帝吃剩下的,但为了宣传还是要夸张形容,像什么“请到了宫中御厨来此专门做菜”,“宫内御厨是我亲戚,食材富裕多做了一份”,就这民间的有钱人趋之若鹜,在他们的认知里,宫里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何况这些菜本来都是给皇帝吃的。

当然,还有些品相差,食材不是特别好的菜,这些菜肯定无法进入高档饭馆,于是流落小摊贩手里,这些小摊贩把这些剩菜放到一个大锅里继续加工熬制,等都成糊糊的时候就放到街头零售,美其名曰“高级营养粥”,十个大子一碗,穷人们偶尔为了改善伙食,就会吃这种饭,据说吃这种饭比较拼人品,有的人能从粥里捞出鸡腿,有的人能从里面捞出鱼骨,这看似恶心的“营养粥”是清朝民间的一大特色,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到了后来有些皇帝觉得这么多菜实在是太浪费,于是菜谱才慢慢开始减少,120道菜变成60道菜,60道变成21道,让人无语的时候,到了晚清慈禧的时候,又恢复成120道菜,不可谓不讽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