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糉葉飄香的端午節,

都會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歌,

一首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老歌!

這首當年堪稱街歌《江南》

在有“慧根”的朋友們耳中,

妥妥是情歌無疑了……

但在我這種典型喫貨的耳中聽來,

條件反射首先聯想到的,

竟然是來自江南的——糯米!

據傳法國有位總統叫戴高樂

當年他還在位子上的時候,

曾經抱怨說:“法國人實在太難搞了!”

他的理由是,法國的奶酪種類太多,

七七八八能折騰出三百多種……

可惜,他是沒來中國看看,

一個奶酪算什麼呢?

我們國家這種美食真是太多了!

明明都叫着相同名字的美食,

但你走到全國各地一看,

長相差異大到你經常不敢相認……

全國各地人民團結一心,

經常按照本地的飲食習慣,

把同名的美食隨手這麼一改良,

變成本地人喜歡或愛喫的樣子……

就是這樣的美食代表之一,

誇張點說,

中國有多少個地方,

就有多少種糉子……

因爲旗下選手的種類實在太多,

也爲一年一度的“糉子大賽”,

提供了豐富的“引戰”素材……

比如:

甜糉和鹹糉總要一爭高下,

關於糉子界的南北差異,

每年都要準時的拉開序幕……

這其中也一直隱藏了一個,

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

那就是爲什麼,

明明喜愛甜食的南方人

喫糉子會選擇鹹糉

但是喜愛鹹口的北方人

喫糉子卻選擇甜糉

糉子和其它所有帶餡兒的美食一樣,

因爲餡料可以花樣百出,

在想象力和創造力上,

充滿了可以發揮的空間……

只要你能想到的一切食材,

都能被包進糉子裏……

糉子之所以這麼有包容性,

不得不說說做糉子的食材。

也就是賦予糉子這種百變能力的,

幕後大佬——糯米。

沒有什麼食材比糯米更加“善變”,

它堪稱碳水界的最佳coser。

常常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各種盛大的節日之中閃閃發光

端午節這幾天,

它帶着糉葉的清香,

成爲了一枚枚精緻的糉子

到了春節團圓之時,

它裹着豆沙,攜着各色果仁,

成爲美美的c位擔當——八寶飯

而伴隨元宵節的到來,

它把自己圓潤的團成一團,

包着各種美味餡料秒變湯圓……

等到清明時節雨紛紛,

糯米也佯裝起“春日的憂鬱”,

馬不停蹄變身質樸的青團

糯米不僅擁有如此強的cos技能,

而且不論搭配何種食材,

CP感都可以很和諧很強……

無論被做成鹹口還是甜口,

糯米都完完全全能hold住!

在我國的芸芸衆之中,

糯米絕對是一種特別的存在。

首先要說說糯米的資歷

根據《齊民要術》裏的記載,

古時候在黃河流域,

栽培了一共24個水稻的品種,

其中,糯稻就佔據了11種之多,

可以說是佔據了米界的半壁江山

據科考的研究記載,

最早關於糯米的記錄在甲骨文中。

歷史上的糯米,還不叫糯米,

分別叫過“秫”和“稌”。

一直到西晉之後,

糯米才被稱爲糯米,

並且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歷史上的糯米在一開始,

也不僅僅是被拿來喫的……

人們看待糯米不是隻當成美食,

而是把它當做非常重要的粘合劑。

據說明太祖在位的時候,

曾經下令修葺南京的城牆

爲了增強城牆的牢固性,

工匠們用石灰和糯米混合成漿,

覆蓋塗抹在城牆之上!

糯米不僅能夠用來加固城牆,

還被古人用於加固墓穴。

據說清代的太監李蓮英

盼望死後能入土爲安,

希望自己的墳墓可以堅不可破。

於是做了一個“雞蛋糯米墓”,

用雞蛋蛋白、石灰和糯米混合,

澆築了一個牢固不透水的墳墓。

人們將糯米做成糉子,

是美食史上的一大壯舉。

事實上,古時候最早的糉子,

都是沒有餡兒的白糉子

因爲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

古時候想喫肉或是喫糖,

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所以白糉子是端午的初期配置

而如今的糉子們,

無論是口味還是形狀,

都早已甩了古人八條大街……

下面就爲大家列舉幾款,

讓人慾罷不能的美味糉子吧。

端午節要到啦……

代表這些無比誘人的糉子,

祝福大家端午安康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