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并,相信提到这4个字的时候,很多农民不会觉得陌生,因为几年前,农民就做过一次选择,那就是对农村合并持赞成的态度,盼着能早点有结果。近段时间,从4月到6月,我所在村子的农民又开始就农村合并的问题,展开了剧烈的讨论,整整两个月,也没有最终的结果,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农民对农村合并的态度,和几年前作比较的话,已经判若两人,绝大多数农民这次态度都很坚决,不带一点犹豫的劲头儿,那就是不同意合并,更别提在村干部拿的合并告知书上边签字了。

可能是村里的村干部觉得自己表述的不够清楚,生怕有哪些东西解释得不到位,引起了农民的误解吧,索性就请教了县里其他已经进行农村合并的村子的经验,直接把专家给请过来面对面地给农民讲解农村合并的趋势、未来,以及以后的生活状况,不过效果并没达到预期。以我们村为例,专家来了不下三四趟,每次农民都能提出来新的问题。等到了最后一趟的时候,农民索性听都不去听了,好像这事儿和自己没有什么关联,完全就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

“收到的通知是今年8月份,必须开始启动合并,农民正式开始搬离村子,可这马上都到7月了,村子还是这种情况,肯定不成呀,到时候真不知道该咋办!”,村干部为了这事儿也已经是愁得睡不着觉了,最后索性使用了最笨的办法,按照村里的姓氏宗族为单位,给一个姓的专门开会,单独讲解,还告诉他们大家本来血缘关系就近一点,如果是现在签字的话,以后住小区了,还能优先考虑让他们住得近一点,生活上也方便照顾,这算是村干部能想到最后的办法了,不过结果还是那样。据村干部说,两个月了,签字的不到20户,也就是不足一成。农民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我和很多农民都聊过,我感觉原因说出来真的让人心疼。

第一、农民被动上楼,收入减少,生活上会更捉襟见肘

有人可能会说农民现在不是梦寐以求可以住高楼,你看那么多的农民借钱贷款不还是要买房子,这话说得没错,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当前提,那就是农民买房是基于主动,也就是说老家有房有地,而现在农民住高楼是基于被动,是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把你的宅基地拿走,然后让你住楼。我们不能只看到农民住楼这个共同的结果,但是忽视掉了是主动还是被动住上楼这个事实吧?

再者说,农民主动住楼,一定是这些年发展得还可以,能负担得起住楼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这一问题,不会影响其原本的生活,但如果是被动住楼呢?我想结果就未必了,对农村那些收入本来就不高的人来说,再把土地的收入(虽然微博,但对穷一点的农民真的很重要)给拿掉,那他们生活势必会受到影响,像是村子里那些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可能水电费都交不起,生活怎么维持正常呢?

第二、先拆后建,过渡期无家可归

说的是合并后住得更加舒坦了,但这就像是天方夜谭,短期来说,农民根本看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比如说未来的房子在哪?是六七层的小楼还是十一二层的高楼?怎么分配?现在的宅基地到底赔多少钱?这些问题都是稀里糊涂的,而且更扎心的是农村没有过渡期的生活费(或者很少),其实就算是有,也没什么高兴的,因为农民原本住的自建房屋,肯定是不够赔的,所以现在拿了过渡期的生活费,建好后还是要好多倍的“吐”出来。说到底,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过渡期的话,农民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一般长达2到3年。

第三、花几十万建房子,换成小区,质量不如自家的,还要倒贴钱才能住

农民赚到钱之后,很多人都把老家的宅基地给建上了新房子,现在农村以小两层居多,很多农民本身在外打工就是建筑工,给人家盖了半辈子的房子,到了自己,花费了多少心思那不用说,而且用料的时候,一般都用的好料,前前后后建下来,再加上装修,也得花个二三十万。现在随着合并,房子不能住了,要换成小区的房,这一点已经很难接受了,关键是自己建的房赔偿还很低,楼房也才七八百一平,两层楼可能还不够人家给的大户型,要倒贴钱才能入住,换了谁,心里会舒服呢?

当然,我说的只是一些问题,农民的心比较细,还有很多人担心农具的存放,粮食的晾晒和生活负担的问题。我觉得农民不签字其实很正常,毕竟农民手里宝贵的,也就家里的那点地了,现在要把他们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赶走,不慎重才不正常。最后,我希望农村合并的方式能更灵活,能兼顾到更多农民的生活和感受,不能像几年前的禁养一样,一下子把农民搞得彻底断了养殖的念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农民都能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