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底的東北邊境特區的情況,和英國人離開時的局面差不多。印度方面在靠近麥克馬洪線東端的瓦弄設立了一個哨所,但印度在其他各段的陣地距離該線還很遠。印度侵入達旺地區,到了德讓宗就停下來。西藏對達旺的行政管轄仍舊未受干預。然而,不到一年的功夫,印度在東北邊境特區增設了二十個哨所。一九五一年二月,一名印度官員帶着一支警衛隊和幾百名腳伕進入達旺。

過去的英國政府最後曾贊成修改麥克馬洪線(一九四四年高德向西藏人提出的方案就是證明),現在印度政府顯然已決心反對修改這條線,並打算把他們的邊境線從色拉山口推進到麥克馬洪當年畫的那條線上來。拉薩的西藏當局提出了抗議,而印度的政治官員不加掩飾地回答說,印度正在接管達旺。西藏人再次提出抗議,指責印度政府“把原來不屬於它的地方攫爲已有”;對此,“我們深表遺憾,並且絕對不能同意”,並要求新德里立即將印軍撤出達旺。

印度對西藏的多次抗議置之不理,繼續留在達旺,並象一九四四年英國在德讓宗所幹的那樣,趕走了在達旺的西藏行政當局。這樣一來,曾經使英國參謀總部十分擔憂的那個西藏/中國領土的“危險楔形地帶”終於完全消除,而麥克馬洪線也就大體上從地圖上移到地面上,成爲印度事實上的東北邊界。 印度政府把他們要接管達旺的意圖通知拉薩的西藏政府而不通知北京,這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新德里這時同意中國對西藏享有主權,但印度把達旺當作局部問題對待而留待北京提出抗議的作法,是有其外交含義的。

現有記錄表明,中國政府對於印度的這個行動沒有提出意見。這種令人迷惑不解的沉默,只能解釋爲中國默許印度擴展到麥克馬洪線。 印度進入達旺,只遇到西藏人口頭上的抵抗,但是部落居民對印度在東北邊境特區其他地點的擴張行動,卻索取了血的代價。五十年代初期,一支強悍的阿薩姆步槍隊的巡邏隊溯蘇班西里河(Subansiri River)而上,有一個部落曾給他們以熱烈歡迎,設宴招待並安排住宿——然後把他們幾乎一個不留地殺掉。這次一共死了七十三名步槍隊的士兵和文職人員。印度政府派出了一支討伐的遠征隊,但根據尼赫魯的命令,他們只是進行了一次炫耀武力的示威,而沒有像英國人肯定會幹的那樣燒房屋、抓俘虜。

印度政府繼續執行英國政府對麥克馬洪線的政策,不僅出乎自然,而且它也認爲是順理成章的。 過去決定英國對東北邊境態度的那些戰略和地緣政治的考慮,現在對新的印度政府也同樣適用。從戰略上看,把邊界線定在靠近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的邊緣,使中國人深入到那裏,這是過去的英國參謀總部和今天的印度參謀局所同樣不能容忍的。麥克馬洪沿着頂峯畫出的邊界線,比沿着山麓畫的邊界線,要有利得多。東北邊境地帶的居民在人種和文化上,的確是對西藏要比對印度更爲接近;但在印度看來,正因爲如此就更有必要把這一地帶置於印度的行政管轄之下。

在上述這些實際考慮的背後,還涉及領土至上原則的政治考慮。正如貢納爾·米達爾所說的,“每個新生的政權的最初的、幾乎是本能的反應,就是緊緊保住遺留給它的那份領土。凡是殖民國家曾經統治過的地方,新興的國家就一定要統治。” 對於印度政府來說,唯一的問題是:中國早就拒絕了麥克馬洪線,印度應該怎麼辦?

對此,英國的先例又提供了部分的答案:印度只要把麥克馬洪線當作邊界線看待就行了,反正印度對這些部落地區的管轄,已是既成事實;中國如要對此提出抗議,隨它去就是了。更有甚者,印度當時還決定:如果中國一旦提出這個問題,印度將拒絕談判。對印度人說來,既然印度的政策是使麥克馬洪線成爲事實上的邊界線,那麼,上述決定似乎是這種政策的必然結果。但後來的事態發展表明:拒絕把麥克馬洪線提交談判的決定本身,就是一個孕育着嚴重後果的重要步驟,它的確使得中印邊界問題無法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