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的高考有个特点——与时事结合得较为紧密。这是因为2017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高考题目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任务”。

因此有人将目前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趋势概括为三贴近原则:贴近时代、贴近时政、贴近高中生实际。

那么,2020年的高考作文会考疫情吗?毕竟疫情就是今年最重要的了。对此,好多人都在猜测。那么,我们这里就来探讨一下这个情况。

第一,考疫情符合三贴近原则。

疫情毫无疑问是2020年中国最大的事,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事。也许5年、10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重要。这是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破产、员工闲赋、毕业生就业最惨,高三学生在家学习几个月,对未来也充满了忐忑迷茫。

新课标明确新高考命题的导向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尤其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设计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疫情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疫情是我们不能逃脱的话题。所以,今年的考题肯定会涉及到疫情,但是,考法却很可能是是隐形的。

第二,会从哪些方面考疫情。

会从哪个方面来考疫情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考察的主题肯定是关于正能量的东西。如果我们视野开阔一点,就会发现高考作文正是承递“代圣人立言”的古代科举考试而来。由于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所以科考的主题必然落实到国家所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上。这对今天的高考作文来说也不例外。虽然从明面上不一定完全涉及当年的时事,但是从背后的内蕴来看,考察主题与时事之中所蕴含的精神显然是一致的。

所以这种“代圣人立言”的模式,就决定了对考生来说,要做的事情就是围绕着正能量的主题,用动人的文笔来组织材料,展示出好的表达效果。那么。高考作文到底要考察什么样的正能量呢?这往往会从时事材料中提炼出来。比如,1998年国家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而当年的作文题目就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或《战胜脆弱》,要求表现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仔细想一想,这两者之间的内涵是不是非常的一致?再如2003年遭遇非典,当年的全国卷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想想其中的内容与含义,是不是也有潜在的联系?至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考察方式就更直接了。考题直接展示了地震中领导人、解放军、志愿者、教师的救人事迹,以及电视的报导,让自主构思。但其实还是围绕着地震中的人和情来展开的。

所以如果2020年考疫情的话,也一定是要围绕着其中事件所相关的正能量而展开的。即使不直接涉及疫情,但相关的情感、品质、思维会是从其中提炼出来的。

第三,考察的具体形式是什么。

新课标要求作文出题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所以这次作文的考查形式很可能还是应用文如演讲稿、倡议书、书信等形式出现。只是作文的主题所考察的“正能量”到底会是什么?这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比如,考察当代年轻人的创新创造。可以考虑一下,该做怎样的“后浪”?在疫情中间,你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

比如,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品德?(付出、奉献、担责、勇敢……)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英雄?怎样看待那些岗位平凡,却勇于向人民付出的人?(白衣天使等普通劳动者的意义)

比如,面对重大灾难或困境,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认知?应该怎样处理小我、大我、国际社会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比如,在面对特大灾难的时候,有哪些情感让你动容铭记,触动你的内心?(如医护人员的最美逆行,志愿者的勇敢无私,滴滴司机及外卖小哥的忘我奉献......)

经过这样一些思考,你就会逐渐产生作文的思路,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话,作文也就变得相对简单了。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好作文技巧的前提是你还必须积攒有相应的材料可写。比如表达观点的句子,论证观点的例子,名人名言,合适的比喻句的。作文材料准备充分,再勤加练习,高分就会向你招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