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到底有多愛買房?據不完全數據顯示,我國房產佔家庭債務70%以上,也就是說房子是家庭最大的財富,如果房價下跌20%,其後果可想而知。其次居民槓桿率也是很直觀的體現,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超100%的人大有人在,即使是首付分期,也抵擋不了買房熱情。從心理層次來看,市場早已由賺錢買房轉變爲買房賺錢;而從宏觀數據來看,央行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96%。對此我只能說經濟數據是真材實料,但口袋裏的錢卻騙不了人,消費力被透支,幸福感缺失已經是社會常態。

與此同時有一些赤裸裸的數據值得大家關注,例如2019年末,住房貸款餘額爲29.8萬億元,佔全國居民債務總額比列53.9%,也就是說房貸業務早已成爲大多數人最後一根稻草。僅從這一點來看,“房價大起大落”並非毫無道理,相信沒有幾個家庭能承受這樣的衝擊。

在這樣無節制透支型消費下,其後果就是其他消費被遏制。對於持房者來說,房價如果呈現上漲趨勢,由財富膨脹帶來的虛榮感會促使大額消費,這看似合情合理。但有一個關鍵性問題,那就是這錢你拿到手裏嗎?答案顯然沒有,一旦房價下行甚至走平,其平衡就會打破,甚至基本消費都會受到影響。對於這一點,不少持房者會調侃道“自從買了房後,再也沒喫過大魚大肉了”。

樓市格局已定,2大趨勢不可阻擋,將會輻射全國市場

一是30天后,開發商債務危機將會達到頂峯,甚至會突破1.46萬億。對於開發商來說,來自資金的壓力,解決之道無非只有2點,一方面是降低運營成本,縮減自身佈局範圍,放棄土地市場競爭,當前都活不下去,更何況哪來的未來;另一方面房子賣得快比賣得貴更有價值,降價、打折等方式是必然趨勢。

反觀市場動向,開發商佈局將會迴歸一二線城市甚至中心城區。這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並不是好消息,在沒有外來人口流入本地市場的基礎上,完成正在竣工的項目也許就是一件難事。在我看來,未來三四線城市樓市的出路只會在城市羣的吸虹效應,依靠拉動城市經濟推動房價保持平穩,甚至下行,連開發商都選擇跑路,你覺得未來還有利可圖嗎?

二是央行頻繁出手,使得房價存在天花板,看似不經意,實則重拳出擊。衆所周知,早在去年央行就發佈銀行貸款浮動利率轉爲LPR定價基準加點形式,原則是隻有一次機會,且在8月31日完成轉換,也就是還有60天的時間讓大家思考,至於利與弊,在這裏我就不多說了。

而這一政策的落地最直接影響就是未來資金想流入樓市是異想天開的事情,這對於實體經濟來說卻是利好消息。無有獨偶,銀保監會也是動作頻繁,一方面嚴加管控開發貸項目,另一方面堅持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也許從3月份多地出臺新政救市的背景下,這一政策定位清晰可見,此時樓市就相當於只進不出,不僅僅是資金,更多的是持房者

從以上2點來看,其實我們可以很直觀判斷明年起,樓市或迎來拋房潮。或者說現階段雖然不少核心城市房價下跌,例如北京、青島、鄭州,但實際上環京市場也好不到哪去。客觀來講,雖說前一段時間市場極度火熱,但這僅僅是高端消費市場的輪廓。我國有660個城市,在經歷40年的發展,一線城市也就只有4個,切勿以偏概全

其次最近二手房市場現狀也能佐證這個觀點,量增價不跌就說明當前購房者仍處於觀望階段,那究竟在等什麼呢?也許就是開發商放手一搏的時候,在同等因素下,新房市場還是具有很大優勢。而這一趨勢將會輻射全國,甚至三四線城市也會如此,賣房的人越來越多,但可願意接盤的人少之又少。

此時的市場早已萬事俱備,在這關鍵時刻,央媒終於出手了

一是市場異常火熱的背後,其風向被官媒所掌控,最真實的市場浮出水面。其實一直以來大家都忽略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的重要性,在今年行情不佳的基調下,多次重申“房住不炒”“遏制炒房風氣”,即使是一線城市也不可能明目張膽觸碰政策底線,難道二三四線城市還會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點到面的市場效應。

二是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正式落地,限高令首次出臺,剛性政策比大家想象中來得快很多。如果從政策深度來看,今年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確權無疑是最大亮點,在解決供給結構的基礎上,地價會有所緩衝;其次限高令的存在,使得一二線城市斷絕了攀比心理,或者說弱化了城市羣地標效應,間接遏制地王的產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