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博 、工人日报、大河报

编辑 | 学术君

01

事件回顾

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一周我们报道的,西南交通大学2016级学生陈玉钰推免成绩弄虚作假一事。

此前,有网民发帖称,陈玉钰通过修改成绩的手段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在大学期间所修21门工科基础必修课中,有多门课挂科或缓考补考。

此外,还有网友提出“陈同学的成绩中等偏下,大一就参与理论上只允许大三、大四学生或成绩优异学生参加的国家级项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等质疑。

在此期间,网传陈玉钰父母均为西南交通大学老师(教授),校方证实了这一消息。

针对此事,西南交通大学6月11日成立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6月12日晚,该校发布通告称,陈玉钰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成绩方面存在弄虚作假行为,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取消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图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官网

并且,针对网民较为关注的陈玉钰是如何成功修改成绩、获得保研推免资格等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相关人员表示,专项工作组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会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责。

02

最新进展

6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学深夜发布最新调查处理通报。

通报称,该校时任教务处教务科科长尹帮旭私下接受同事陈帆请托,为其女陈玉钰在缓考和课程替代中违规操作,致使四门课程成绩计算错误。尹帮旭、陈帆等多人被问责。

19日晚间的通报披露了陈玉钰成绩弄虚作假的细节通报称,时任教务处教务科科长尹帮旭分别于2017年1月、2017年7月、2017年12月,受陈玉钰父亲陈帆(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所托,违规为陈玉钰办理了《工科数学分析 MI》《工科数学分析 MII》《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三门课程的缓考手续,并在教务系统选课记录备注栏中对上述三门课程备注为“申请缓考”。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课程考试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可在考试之前申请缓考”“经批准缓考的课程与补考同时进行”。陈玉钰未遵守学校制度规定,在明知已申请缓考的情况下,经尹帮旭违规操作,参加了上述三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正考,成绩分别为 61分、64分、62分。在取得正考成绩后,陈玉钰又在尹帮旭的违规操作下,分别参加了上述三门课程的缓考(缓考与补考同时进行),成绩分别为 91分、91分、75分。于是,学校教务系统记录成绩时,上述三门课程既记录了正考成绩,也记录了缓考(补考) 成绩。

陈玉钰在2016学年秋季学期选修《线性代数M》,课程成绩为62分。因该门课程分数过低,陈玉钰于2018学年秋季学期又选修了《线性代数B》,课程成绩为82分。尹帮旭再次违规对上述两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替代。

通报称,尹帮旭违规操作,致使上述四门课程成绩计算错误。陈玉钰研究生推免主干课平均成绩由82.457分提高至85.029分,提高了2.572 分,主干课成绩排名由班级第8名提高至第5名,从而达到其推免至更好学校的目的。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决定,尹帮旭违反工作纪律,滥用职权,违规操作,利用工作之便为他人牟取不正当利益,情节较重,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免去其现任副处级领导职务,立即调离管理工作部门,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的党纪处分,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由管理岗6级降为9级。

陈帆违反廉洁从业纪律,师德失范,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记过的政纪处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西南交通大学还对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图源:西南交通大学微博

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

变相学术不端并非个例

在此次事件中,背后揭露出的,是科研工作者利用自身职务和学识,给孩子进行成绩造假来达到更好升学目的的现象。

令人遗憾的是,这也并非是个例。

据大河报报道,在此次保研成绩造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引起了记者注意。

在进入西南交大后,陈玉钰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好几科考挂了,但她在大一就参与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大二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写出了论文,成功被SCI收录。

记者在西南交通大学官网上搜索陈玉钰母亲和某的相关资料显示,有一篇发表于2018年,被SCI收录的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陈玉钰,和某是第三作者,其父亲陈某是第五作者。

截图自和某教师主页

也就是说,在我们许多普通家长一边抱怨,一边代劳,吐槽为娃做手工怎么这么烦人时,一些“神通广大”的家长却在亲力亲为,从搞科研、策画展、发文章等方面,砸资源、拼人脉,为孩子升学全面助攻。

曾有高校教师吐槽身边同事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还送去参赛拿奖,引起不少“枪手”们共鸣。

一位曾当过“枪手”的博士说,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代工”过一个项目,课题不复杂,是关于空气污染物在密集建筑中的传播。他按照项目需要,做了建筑物周围流场数值模拟,说明建筑不同密度对于气流速度的影响,佐证试验里烟雾的流动跟计算吻合,再配上高清摄像的视频,就拿去给导师交差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替某领导的孩子参加一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做的。”

记者查阅了某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官方网站,从获奖名单和线上展厅来看,有几个突出感受:首先,中学组以上的项目水平都已达到硕士乃至博士水平;其次,大城市学生占突出优势;第三,也是最令人惊讶的是,一等奖项目的展示里面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电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比比皆是,且不说这是不是学生自己做的,光是这些设备的申请就很难。

例如,南方某省一位高中生的一等奖作品用到了国家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获奖的同时该生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署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第二作者则是上海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位博士。巧合的是,这位博士所在高校学院的负责人、核心期刊的负责人,不仅与这位高中生同姓,研究方向也重合。另一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从公开资料检索就能发现,是某院士的直系亲属。

一位科研人员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都会鼓励本科生或者更低年级学生参与业余科研,也会让有想法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科研项目。因此,高中生使用国家大科学装置看起来不合常规,但程序上并没有问题,更不能就此认为是造假。

但中科院一位研究员则质疑,他曾多次申请使用同步辐射光源科学装置,不仅项目申请门槛高、审批手续严格、排队时间也很长。“批给一个中学生做项目还参加评奖比较罕见,就算通过合作高校申请的实验学时搭便车,也不是一般的关系。”

隐性加分如何约束?

一位985高校的博士说,他曾撞见过不少孩子在父母实验室里摆pose录视频的场景,从选题、发明到写论文,课题选得比研究生论文还难。

背靠大树好乘凉,利用隐性权力为学生升学履历镀金似乎已经成了学术圈的又一灰色地带。

今年,教育部取消了自主招生,改为实施强基计划。并且,已明确特长生、竞赛生培养与升学加分全面脱钩,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助于制止“隐形加分”事件的再次上演,但是,各类“隐形加分”在校内评优、升学考试的保送名额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不然,就像前述那位985高校博士生说的那样:“我感到深深的恐惧,我们这种985硕博士,辛辛苦苦给领导孩子写课外实践报告,而他们的子女,轻轻松松拿着报告参加各种评奖,不知道在哪个环节就把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干掉’了。

本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博 、工人日报、大河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