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回顧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王朝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凡是一個政權強盛的時期,國君身邊必然有一位名相,比如姜子牙、諸葛丞相、魏徵、劉伯溫等人。得益於中國小說文學之發達,這些名相的事蹟經過記載甚至改編,以一種更豐富、更生動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比起他們在治理國家方面的豐功偉績,人們似乎更相信他們有呼風喚雨之能、奇門遁甲之力,並且對這些傳說津津樂道。

許多治國名相被人們賦予了神話色彩

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諸葛氏是琅琊郡的名門大族,丞相年幼之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時又精心鑽研古人的治國之道,素有才幹,以管仲、樂毅自比。在得到了先主的出仕邀請後,丞相以匡扶漢室爲己任,終其一生兢兢業業輔佐劉備政權。

他不僅以一部《隆中對》爲先主指出了未來數十年的戰略方向,更是將領軍戰鬥和治理內政一手抓,帶領蜀國以一州之力對抗囊括了整個北方的曹魏政權。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丞相的許多事蹟被神化,不僅神機妙算,還能窺探天命,因此讓人們誤以爲治理國家對他來說不過是手到擒來的小事。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蜀國的成功治理要歸功於他從點滴抓起的小事,正是這些小事匯聚起來,才奠定了蜀國強大的根基。

最經典的諸葛丞相影視形象天下十三州,蜀國僅佔其一

在天下十三州中,蜀國僅僅佔據了一州,也就是益州,根據丞相早期的計劃,先主要想保留奪取天下的機會,必須佔有荊、益兩州,眼下這種情況,已經使得蜀國遠離了統一大業。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着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漢朝的天下十三州

從上述的史料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益州一地並不足以抗衡佔據了整個北方的曹魏政權。大禹時期,首次爲天下劃分了行政範圍,形成了九州;而到了漢朝時期,由於華夏疆域進一步擴大,天下被劃分爲天下十三州。縱觀從東漢末年到三國中前期的進程,主要事件的發生地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司青徐冀並豫兗州),也就是傳統的中原地區,這裏是華夏文明早期的核心區域,不論是人口數量和財富累積都遠超其他地區。

荊州重鎮襄陽

當初劉備勢力佔據荊州時,由於暫時需要和東吳共同抗拒曹魏,所以荊州東南部比較穩固,只面對來自北方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丞相尚且具備了憂患意識,力囑先主西進佔據益州,將荊、益兩地相連。在他的計劃中,益州得益於羣山環繞,具有天然的守護屏障,成都平原土地肥沃,適合糧食種植和人口積累,可以被打造成荊州的大後方,而真正到了圖謀天下之際,還需要派荊州軍北上。

不過劉備勢力的兵力十分有限,爲了成功入川,調動了絕大部分有生力量和幾乎所有的文臣武將,偌大一個荊州只能交由關羽勢力獨自鎮守。這種安排最終也導致了荊州的丟失,雖然關羽始終忠於劉備,又以一己之力盡全對抗魏軍和吳軍,但是受困於雙方實力的巨大差距,最終失去了荊州。當劉備勢力成功消滅劉璋勢力後,想再次回頭奪回荊州,實在是太過困難,這其中還發生了先主爲義弟報仇在夷陵慘敗的插曲,先主不僅身死,還讓蜀國軍力遭到了巨大損失,所以丞相只能暫時在益州穩定發展,爲蜀國恢復元氣。丞相身先士卒,發展桑蠶紡織業

有一句話叫少不入川,天府之地受天險庇護,易受難攻,適合政權在此割據;不過缺點是蜀人容易沉迷於安樂之中,缺少憂患意識,最終喪失進取之心,安逸地終其一生。縱觀整個華夏曆史,從西南地區奪得天下者,在兩千餘年裏也只有漢高祖一人而已,而劉邦能成功出川,除了自身的功勞外,也要歸功於當時的西楚政權犯下了不少重大失誤。

蠶和桑葉

不過丞相始終牢記先主遺訓,立志奪回漢室天下,益州雖然沃土千里,但是仍不足以和曹魏政權抗衡,於是他在益州施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提高益州的經濟。除了常見的興修水利、鼓勵生育、升級農具外,丞相還親自種植桑樹用以養蠶,以此激勵蜀人紡織蜀錦。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蜀錦花紋細節

爲何丞相如此重視蜀錦呢?這就要從其治國理念說起,上文說到,丞相年輕時喜歡以管仲、樂毅自比,前者代表的是他的治國理念而後者則是他的治軍之道。管相被稱爲華夏第一相,這個名號絕非空穴來風,由於他重視商業發展,讓齊國通過漁鹽之利收割了其他國家的大量資源,不僅使本國國富民強,而且軍事力量得到了充分地發展。

眼下蜀國只佔有益州,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短時間內無法獲得快速增長,想要提高國家實力只能寄希望於內部挖掘。一般來說,古代的政權偏向於重視農業,因爲糧食是百姓生存、軍隊作戰的基礎保障,如果國家的領導層能將農業治理得明明白白,即使商業、手工業等其他行業的發展停滯不前,也能收穫一個好名聲。然而丞相卻意識到僅以一州的農業生存對抗北方數州農業生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創造其他產品產生溢價,去首個其他國家的農業紅利,這便是他重視蜀錦的根本原因。

成都蜀錦文化博物館蜀錦得魏人喜愛,曹丕卻時常憂愁

很快,蜀錦憑藉其出色的繡工、曼妙的花紋和瑰麗的色彩成爲了天下富有人家的喜愛,連魏國的高官也不能免俗,紛紛花大價錢購入蜀錦,曹丕在得知這點後十分不安,親自頒佈了《與羣臣論蜀錦書》。據《太平御覽·布帛部·卷二》中記載:"《魏文帝詔》曰:前後每得蜀錦,殊不相比,適可訝,而鮮卑尚復不愛也。自吾所織如意虎頭連璧錦,亦有金薄、蜀薄來至洛邑,皆下惡。是爲下土之物,皆有虛名。"

爲何曹丕要以政府行爲去幹涉購買蜀錦這種普通的商業行爲呢?這就要從蜀錦高昂的價格說起了。蜀錦是一種紡織產品,魏人喜歡他大可任意購買,然而這裏卻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丞相帶領蜀民在益州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不需要購買魏國的大宗商品;而魏國卻不停地購入蜀錦這種消耗品,蜀國自然形成了和魏國的貿易順差。

由於蜀錦的價值很高,在以農耕爲主的古代社會,形成了超出普通手工製品的高溢價;又因爲其質地輕、易保存兩大特點,幾乎可以相當於貨幣使用,蜀國經常用蜀錦賞賜有功之臣,據《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中記載:"遣使齎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千萬、蜀錦一千匹,賜與雲長。其餘官將,給賞有差。殺牛宰馬,大餉士卒。開倉賑濟百姓,軍民大悅。"

蜀錦織機

天下人對蜀錦十分認可,所以形成了品牌效應,尤其是魏國作爲當時的最強國,因爲整體國民財富度高,格外喜歡購入蜀錦,因此蜀國通過這種產品不停地收割着魏國的生產紅利,換句話說,魏國在爲蜀錦的漫天要價埋單(蜀國爲了和吳國結盟,銷往吳國的蜀錦價格相對低廉)。

反觀魏國,雖然經常對蜀國興兵,但是其戰略意義和政治意義遠遠高於實際收穫,不僅無法通過掠奪物資來以戰養戰,還因爲在崎嶇的山路運輸物資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消耗,本身就對國內財富是巨大的消耗,眼下又因爲購買蜀錦將財富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戰爭對手,供其擴充軍備,自然讓曹丕不滿,從而導致了他主動勸誡臣子遠離蜀錦。

蜀錦甚至可以充當貨幣結語

從蜀錦一事上,我們可以一窺丞相治理蜀國的思路。首先,丞相明確提出要驅除漢賊,所以蜀軍必須出川,向曹魏政權開戰;然而自古蜀道難行,這一點不光體現在敵軍入川,也體現在蜀軍出川,蜀國以弱戰強,必然面對巨大的軍費壓力。

在生產資源有限又要順應民心的情況下,丞相既不能過度攫取百姓的財富作爲軍費,又要儘可能讓生產力最大化。要做到這點雖難,卻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那就是將農商一起抓,重本不抑末;在保證糧食產出的基礎上,集合國家資本和民間資本,進行定向的特殊商品生產。

歌曲《蜀繡》mv截圖

蜀錦技藝古已有之,在蜀地傳承不斷;再加上多年來的美好名聲爲蜀錦擴寬了順暢的銷售渠道,所以變現創匯不成問題。此前,蜀錦只是民間的商業行爲,丞相治蜀後,卻將這種商業行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用政策帶領國民進行產業升級,在人口、勞動效率、勞動強度不變的前提下極大地提升了生產資料的實際價值,最終讓蜀國在短短三年之內具備了以一州抗衡半天下的雄厚國力。

參考文獻

1《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2《太平御覽·布帛部·卷二》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清論歷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爲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