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身边有抑郁症的朋友总和我抱怨认为患上抑郁的人特别墨迹,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些人相处。

但这也不能怪抑郁症朋友,毕竟这些性格特点也不是他们希望有的,患有抑郁症的朋友都清楚自己那些不良的性格都是由于一些糟糕的认知导致,并且这些认知思维还很难发现。

容易抑郁的人,通常都会有哪些想法呢?我们可以从哪些表现中,察觉到一个人的抑郁倾向呢?

今天我给大家好好总结一下:

这件事必须如何如何(完美主义者)

不知道平时生活你是否有以上几种特点:

追求完美,不停地自我批判过度负责不重视痛苦的情绪或过去的创伤假如自己不懂得知足就会责备自己总守候着别人,却很少袒露自己,倾诉心事

如果上述情况你满足三种以上,大概你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过别着急,完美主义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导致神经症或者抑郁症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病态完美主义,

什么是病态完美主义呢?其实就是那种“必须”思维,这些人时刻关注着自己的表现和成绩,一旦达不到期望值,就会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严重责怪自己。

一些研究者,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保罗·休伊特(Paul Hewitt),最近表达了这样的见解:完美主义可能是一个有益的特质,但它也意味着对自身的不满,还会让身体很紧张。而这些并不是全部,研究显示,完美主义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都是我的责任······”(自责自罪)

这类人可能在现实中经常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全部都揽在自己身上。他们经常会说“对不起,都是我的责任”等等。

这在心理学上叫“自责自罪”思维,在认知疗法中这是典型的不合理思维,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临床发现这些人早年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经常采用一些方法让孩子产生内疚,比如父母可能经常强调自己付出,让孩子听话,说简单一些就是以内疚为代价的听话。

这是导致人过度自责自罪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时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候一定切忌这样去做。

“我一定要理性面对问题······”(过度理智化)

在这些人心里相信,“愤怒是需要被压抑的,悲伤是需要被禁止的,失望和抱怨是loser才会有的标准。”

所以,每当有情绪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试图用理性的力量去“战胜自己”: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感隔离(理智化)他们在用理性克制感性。

在心理动力学中,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ive mechanism),它的定义是用理性取代感性,从而使我们避免感知自身的情绪。

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我们养成凡事理性思维优先的习惯: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风格(如:彼此很少问候或分享情感经历,只谈论想法或事实),社会文化的鼓舞和强化(如:电影里的超级英雄遇事常常冷静睿智,而反角往往喜怒无常)等。

过度理智化是非常糟糕的心理防御,哈佛大学一项长达80年的著名研究发现:能够影响一个人幸福感的最大因素并非知识,财富,或名利,而是TA是否和周围保持着亲密的人际交往。

过度理智化会剥夺我们了解感性一面自己的能力,失去与自己内心建立亲密连接的机会,同时也会让我们对他人的挣扎和矛盾变得没有耐心。

所以很多过度理智化的朋友非常孤独,陷入抑郁之后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讲出去。

最后希望大家了解这三点之后,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百里挑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