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身邊有抑鬱症的朋友總和我抱怨認爲患上抑鬱的人特別墨跡,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與這些人相處。

但這也不能怪抑鬱症朋友,畢竟這些性格特點也不是他們希望有的,患有抑鬱症的朋友都清楚自己那些不良的性格都是由於一些糟糕的認知導致,並且這些認知思維還很難發現。

容易抑鬱的人,通常都會有哪些想法呢?我們可以從哪些表現中,察覺到一個人的抑鬱傾向呢?

今天我給大家好好總結一下:

這件事必須如何如何(完美主義者)

不知道平時生活你是否有以上幾種特點:

追求完美,不停地自我批判過度負責不重視痛苦的情緒或過去的創傷假如自己不懂得知足就會責備自己總守候着別人,卻很少袒露自己,傾訴心事

如果上述情況你滿足三種以上,大概你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不過彆着急,完美主義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導致神經症或者抑鬱症的完美主義,是一種病態完美主義,

什麼是病態完美主義呢?其實就是那種“必須”思維,這些人時刻關注着自己的表現和成績,一旦達不到期望值,就會感到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嚴重責怪自己。

一些研究者,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保羅·休伊特(Paul Hewitt),最近表達了這樣的見解:完美主義可能是一個有益的特質,但它也意味着對自身的不滿,還會讓身體很緊張。而這些並不是全部,研究顯示,完美主義還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都是我的責任······”(自責自罪)

這類人可能在現實中經常把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全部都攬在自己身上。他們經常會說“對不起,都是我的責任”等等。

這在心理學上叫“自責自罪”思維,在認知療法中這是典型的不合理思維,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臨牀發現這些人早年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採用一些方法讓孩子產生內疚,比如父母可能經常強調自己付出,讓孩子聽話,說簡單一些就是以內疚爲代價的聽話。

這是導致人過度自責自罪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時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候一定切忌這樣去做。

“我一定要理性面對問題······”(過度理智化)

在這些人心裏相信,“憤怒是需要被壓抑的,悲傷是需要被禁止的,失望和抱怨是loser纔會有的標準。”

所以,每當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都是一副面無表情的樣子,試圖用理性的力量去“戰勝自己”:

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情感隔離(理智化)他們在用理性剋制感性。

在心理動力學中,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self-defensive mechanism),它的定義是用理性取代感性,從而使我們避免感知自身的情緒。

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我們養成凡事理性思維優先的習慣: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風格(如:彼此很少問候或分享情感經歷,只談論想法或事實),社會文化的鼓舞和強化(如:電影裏的超級英雄遇事常常冷靜睿智,而反角往往喜怒無常)等。

過度理智化是非常糟糕的心理防禦,哈佛大學一項長達80年的著名研究發現:能夠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最大因素並非知識,財富,或名利,而是TA是否和周圍保持着親密的人際交往。

過度理智化會剝奪我們瞭解感性一面自己的能力,失去與自己內心建立親密連接的機會,同時也會讓我們對他人的掙扎和矛盾變得沒有耐心。

所以很多過度理智化的朋友非常孤獨,陷入抑鬱之後也不願意把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講出去。

最後希望大家瞭解這三點之後,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百裏挑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