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能靜

春天之後,炎炎夏日就不遠了。在今天,人們可以選擇避暑和納涼的電器隨處可見,那麼在古代人們是如何防暑降溫的呢?尤其是夜晚悶熱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能夠安然入睡的呢?在那些物質簡陋的古代,尤其是江南的溼熱地區,那些沒有涼風的日子,如同蒸籠一般,考驗着古人的生存智慧。然而似乎沒有難得到他們的事情,只要幾塊石頭或是幾把扇子和竹子的組合使用,變形成了強大的對抗酷暑的“神器”,由此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古人生活史。

相關畫面

古人在枕蓆問題上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就如同這詩句一般:“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因此沒有什麼不是一套枕蓆解決不了的。在古代,有一種枕頭叫瓷枕,質地上與冰、玉等相似,撫摸一下頓時覺得清爽透徹。因此枕一方瓷枕,睡一牀竹蓆,辦一張涼榻,在這個組合牀上用品後,遍身清爽。瓷枕的作用最不可輕視,因此有“聖人寒頭暖足”的養生說法讓冰涼的瓷枕格外受到歡迎。由此可以說,正是枕頭的重要清涼作用,才讓人覺得神情清爽。

石枕

東晉時期的文人王嘉在他的書中《拾遺記》講了一個關於玉枕的故事:據說魏元帝的時期,宮中有一個虎頭玉枕會作怪,魏元帝通過研究,發現枕頭裏的篆字後認爲這是商朝舊物,是紂王與妲己所用之物,因此枕過這個的大多主人都會死於非命,乃是不祥之物,因此把這個枕頭送給了仇人,最終導致這位人死去。但是這些傳說不可當真,只能說明玉枕一直流傳在貴族圈內 。

玉的質感與冰類似,因而被製造成涼枕,古人對於睡眠十分重視,認爲玉這樣的寶器用於鎮上還有辟邪的宗教作用。李白還寫過這樣的“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因此只有好的枕頭才能睡一個好覺。因此古人的枕頭很多都是瓷枕或者玉枕爲主,這些好東西往往成了傳奇故事裏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唐語林》中還有這樣的描述,在唐貞元年間的時候,有人拿着青鹽枕行賄。青鹽枕當然不是一捧鹽, 而是堅硬的鹽塊。

相關畫面

青鹽又名“戎鹽”,“堅白似石”,故而能製成枕頭使用。但唐代鹽是由官方專買專賣,而且青鹽本身價格不菲,怎能允許青鹽枕在市面上出現了呢?所以青鹽枕後來被封收入庫,行賄人也遭到棒殺。《神農本草經》稱青鹽有“明目”的功效,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眼病。所以這青鹽枕,其實也是藥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都是一種讓人能夠安心的東西。

明代屠隆在其著作《起居器服箋》中說:取”碎磁石”琢成枕面,“下以木鑲成枕”,可以起到“明目益睛”的效果,至老可讀細書”。“有以大理石鑲成者亦佳。”不過,古時人大概還沒有注意到磁石的磁場和大理石的放射性給人體帶來的健康風險吧。著名的“臨川四夢”裏呂洞賓送給少年盧生一個枕頭,因此藉助這個他做了一個讓他無不繁華的夢境,然而醒來後卻只有一塊冰冷的石頭,因此才讓他醒悟,人生的追求到最後不過是虛無的夢境。其實從枕頭的材質來看,玉與瓷很相似,只不過價格更爲低廉,因此這樣的枕頭也容易走進普通人家。

相關畫面

宋代文人張耒有句詩:“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可見枕頭的獨特魅力。因此一個竹蓆外加一塊石枕就能給古人一個美妙的夢想,想想都讓人覺得舒暢。古人無論在哪裏休憩似乎都願意枕着石頭休息一會,似乎成了這種自然的習慣。

王安石似乎對枕頭也頗有研究,他說:“夏日晝睡,方枕爲佳”,因此在夏季用方塊的枕頭更讓人覺得通透,這種感覺讓南宋詩人楊萬里深得美感,因此也寫詩說:“竹牀移遍兩頭冷,瓦枕翻來四面涼。”

此外石頭爲枕或許來源於磨礪心性。

古人的審美境界裏,往往是石頭爲枕,竹子爲奴,二者互爲影響最終成了文人的審美和磨礪性情的物件。“紙屏石枕竹方牀,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爾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可見枕頭的趣味是非同一般的。夏日室內酷暑難耐。那些文人。或者。百姓往往喜歡到戶外乘涼。此時。少不了的是一張藤竹製作的涼蓆再有就是一個通透的石枕了。

此外,唐代的詩僧皎然他最喜歡的也是桃花石所製成的石枕,因此在炎熱的夜晚他甚至會邀請友人同來欣賞,還寫了一首小詩“六月江南暑未闌,一尺冰花試枕看,高窗正午風颯變,詩中不減春天寒。”

此外配合着竹蓆,彷彿須臾不可離開,不然真不知道如何消夏如何寫詩了。直到今天,牀和涼椅一直沿用到今天。在四川成都的夏日裏。無論街頭巷角還是河邊柳巷都能看到人們三五成羣泡着在竹編涼椅裏飲茶納涼,一天時光就這樣悠然度過。或許這些也來源於對於古代生活的繼承,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將炎熱逐步轉化成舒緩的風度,讓人知道了石頭與竹子消暑的智慧,還在發散着清幽的涼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