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能靜

南宋在臨安的杭州,一座被西湖飄蕩起來的繁華都市,承載了無可替代的繁華與風範。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熱烈的表達了他對這座城市的由衷喜愛,認爲它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華貴的城市”。

南宋都城

顯然南宋作爲一個朝代可以解讀的角度很多,如同看西湖的方式一般。

我以爲,從飲食生活看一個朝代更爲鮮活、有趣,在生冷的歷史之外,依舊能感受到人間煙火的繁華與美妙。南宋人的生活品味毋庸置疑,這或許來自於對北宋的某種繼承。當年,在靖康之恥的路上那些僥倖逃脫南下的富商、文人、百姓,他們將財富和智慧都通通搬運到臨安來,於是一座嶄新的都城再度拔地而起。

主食是米飯,所不同的是,米飯的多樣性和快餐,解決了不時之需。

南宋人的主食是什麼?米飯,這一點於今天大體相當。但是似乎當時對於主食的做法更爲豐富和考究。米飯通常有由蒸、煮而成,有的還能加入其他米,做成如石髓之類的上好飯食。此外還能將其變成泡飯,“其士在貢院中,自有巡廊軍卒供硯水、點心、泡飯、茶酒、菜肉之屬貨賣。”因此,這種泡飯算是一種考試不能出考場的一種快餐,也可以看出南宋人食品已經走向多元化。

相關文獻

當時的一本《都城記勝》記載“都城食店,凡點索食次,大要及時。如欲速飽,則前重後輕,如欲遲飽,則前輕後重。”所謂頭羹、石髓飯、大骨飯、泡飯、軟羊這些都屬於速飽的食品,用在今天看來就是快餐還有營養頂餓的主食。

此外 南宋居民非常喜歡米粥,並且把它們變成了多種類別,諸如“七寶素粥、五味粥、糖豆粥”等等,南宋大文人陸游曾說:“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南宋的麪食,做工花樣,精緻絕倫,體現了南宋人的精緻生活。

同時期的書《夢梁錄》也花費大量筆墨對南宋的“麪食”給予了全面詳細的記載。“曏者汴京開南食麪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大夫,謂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以來,凡二百餘年,則水土既慣,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類。”

麪食的種類讓人眼花繚亂,麪食的做法更是花樣迭出,將面的做法升級到幾十種上百種之多。什麼“鹽煎麪、筍淘面,大片鋪羊面,炒鱔面、卷魚面”等等,一邊寫一邊流口水。幾乎所有肉類、海鮮都能在面的作用下繼續發揮美食主角擔當,這些麪食五味俱全,可以適合不同層次不同口味的食客食用。

除了這些,南宋大饅頭呱呱叫,又白又甜又好喫。以甜、鹹、葷、素、香、辣,多種食物配製各種各樣的餡心,夾在面劑子中間,蒸出來的饅頭簡直天下無敵了。此外還有各種麪食的包子,什麼細餡大包子、生餡饅頭、雜色煎花饅頭,水晶包子,筍肉包子,蝦魚包兒,江魚包兒等等幾十種,幾乎把一流食材能包進去都包進去了。

相關畫面

再來看麪餅,更是花樣齊全,難度更大。什麼菊花餅、梅花餅、開爐餅、甘露餅和武大郎沒有失傳的炊餅,還有什麼春餅、熟肉餅等等不一而足。

南宋居民的副食品高端大氣上檔次,應有盡有。

臨安的副食品分爲菜餚、飲料、各種水果和調味品。

菜餚對於南宋來說自然並不陌生,除了吸取北宋菜餚結合當地特產再度組合升級成了今天杭幫菜的老祖宗。“杭人喜食鮮,多細碎水類,日不下千萬”,菜單一般都在120種類以上,加之生產水產品,魚蝦喫法千變萬化,“每日自離城二十五里之大海中取魚,運入城中以供食用。”

在《夢梁錄》裏記載了大量醃製菜餚的做法,單是魚就有幾十多種,這些臘菜最終成了冬季的美味佳餚。可知臨安百姓的菜單有多豐富。

相關畫面

最後再來看看調味品,無外乎油鹽醬醋茶,這些沒有可以更多說的,但說胡椒的使用就足以說明南宋的飲食業的發達。馬可波羅感嘆胡椒的消費量時說:“今舉胡椒一事爲例,以示此城消費之巨。”當時還有一個有趣諺語“杭州人一日喫三十長丈木頭。以三十萬家爲率,大約每十日喫擂槌一分,合而計之,則三十丈矣。”

至於其他的茶葉和水果與今天無異,更多的是那時的茶葉品質更佳,爲什麼?因爲沒有化肥,純天然無綠色,更不必擔心轉基因了。

相關畫面

南宋居民的飲食生活十分完美,尤其在節日裏體現的更加豐富。

重視傳統節日,因此格外喜歡用喫喝營造氣氛。從春節到十五,再到農曆其他民俗節日,無處不飄散着美食的味道。

他們在茶前飯後,喜歡到處悠閒去轉,“景色明媚,花事方殷,正是公子王孫,五陵年少賞析樂事之時,詎肯虛度?至如貧者,亦解質借兌,帶妻攜子,竟日嬉遊不醉不歸。”

相關畫面

這個場面基本適用於南宋居民的其它節日,顯然這裏的暖風燻得遊人醉,確實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除此之外,南宋百姓十分注意食品衛生,因此他們所使用的各種烹飪工具都十分乾淨整潔。《夢梁錄》裏對此也有一番記載“杭城風俗,凡百貨飲食之人,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合器皿,新潔精巧,以炫耀耳目,蓋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苟簡,食味亦不敢草率也。”

因此這段歷史的飲食內涵十分豐富,也具有相當有趣的看點,在推進歷史文明的進程中燦爛芬芳。

參考資料《夢梁錄》、《中國文化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