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5月爆發的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將號稱五大王牌軍之一的國民黨整編第74師斬於馬下,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最終勝利。雖然,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使得山東地區解放戰爭形勢有了有利轉變,但整體局勢仍然不容樂觀。後來,蔣介石繼續調集重兵,齊頭並進,不斷壓縮華東野戰軍的生存空間,而且鑑於孟良崮戰役的教訓,這次國民黨軍隊蝟集一團,以避免被分割逐一殲滅。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爲了擴大戰場空間,尋找最佳戰機,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7月進行了一次分兵部署,將主力部隊一分爲三,這就是著名的“七月分兵”。從軍事戰略方面來看,華東野戰軍這次分兵是符合戰場實際的,也是打破敵人重兵進犯的正確舉措。不過,在實際執行層面,由於山東地區地形複雜,氣候條件風雲莫測,以及敵人在武器裝備方面上佔據優勢,所以華東野戰軍在“七月分兵”之後,戰績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導致戰局異常兇險。

就拿“七月分兵”之後,華東野戰軍相繼組織發起的南麻戰役、臨朐戰役來說,華東野戰軍並沒有實現戰前制定的殲滅目標,雖然殲滅了一部分敵人有生兵力,但自身的損失也非常大,可以用慘勝來形容。不過,華東野戰軍這次“七月分兵”也有積極的一面,爲後來1947年8月華東野戰軍分爲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提供了借鑑,打下了基礎。今天,我們不說華東野戰軍“七月分兵”正確與否的爭論,來簡單說一說當時華東野戰軍“七月分兵”的具體部署,讓我們接着往下看。

前文說過,“七月分兵”,華東野戰軍將主力部隊一分爲三。當時的部署是,第一部分由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和第四縱隊組成,兵力約有七萬多人,作戰任務是進軍魯南地區,侵擾敵人後方;第二部分由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縱隊和第十縱隊組成,兵力約有十萬多人,作戰任務是進軍魯西地區,威脅敵人側翼;第三部分爲正面部隊,由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九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組成,兵力約有十五萬人,作戰任務是與敵人周旋,尋找殲敵戰機。

當時,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是葉飛,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第二縱隊司令員是韋國清,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第三縱隊司令員是何以祥,後來被授予少將軍銜;第四縱隊司令員是陶勇,後來被授予中將軍銜;第六縱隊司令員是王必成,後來被授予中將軍銜;第七縱隊司令員是成鈞,後來被授予中將軍銜;第八縱隊司令員是王建安,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第九縱隊司令員是許世友,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第十縱隊司令員是宋時輪,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特種兵縱隊司令員是陳銳霆,後來被授予少將軍銜。

這裏再多說一下,華東野戰軍“七月分兵”之後不久,到了1947年8月,華東野戰軍爲執行將戰爭引向敵人統治區的戰略,組建了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兩大作戰兵團。當時,內線兵團由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七縱隊、第九縱隊和新組建的第十三縱隊組成,由許世友和譚震林率領,擔負山東內線作戰任務;外線兵團由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四縱隊、第六縱隊、第八縱隊、第十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組成,由陳和粟率領,執行外線進攻作戰任務。而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的組建,則是在“七月分兵”的基礎上實施的,這也是“七月分兵”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