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他的皇位被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正史所說是趙光義合法繼位,只是因爲他遵循了杜太后的“金匱遺詔”,但是後來的人們對這一個決定提出了質疑,認爲這件事情遠遠沒想象中那麼簡單,因此這件事情的情節脈絡也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

杜太后

《杜太后傳》中有記載:“建隆三年(962),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的天下嗎?’太祖日:‘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日: "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爲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 ,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 '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洞記語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牀寫成誓書,趙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這段話表明的就是杜太后對自己兒子的教誨,讓他必須要遵循自己的遺志,將“金匱之盟”繼承下去,不可以有差錯。

一千多年以來從來沒有人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這一約定也成爲了宋太祖趙匡胤坦蕩的證據,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二十一世紀四十年代初,張蔭麟在他自己寫的一本叫《宋太祖記統考實》書中對“金匱之盟”提出質疑,認爲“金匱之盟”是由趙晉僞造的,將這個約定全盤否定,之後的鄧廣銘和王瑞來等學者也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在這份懷疑之下,杜太后的“超能力”也就曝光了。

這些學者懷疑的理由無非就是,在建隆二年時,杜太后病重,那時候的宋太祖趙匡胤年僅34歲,而趙光義也才23歲,身爲太祖長子的德昭也已經14歲了。趙匡胤當時的身體非常健康,沒有病痛和斷壽的現象,那麼爲什麼會出現幼主之說呢?杜太后認爲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將會重蹈五代的覆轍這個猜測是令人感到荒唐的。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杜太后憑藉自己的猜想說出了這樣的話,很多人問:她憑什麼?對啊,她憑什麼?難不成她還有能夠探測未來的超能力不成?專家指出,杜太后有異於常人的判斷力和洞察力,這就是她的“超能力”。因爲她曾經親身經歷過五代的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她深知這是一個王朝更替交迭的必要時期。五代君主一共十三個人,沒有一個人在位超過十年,杜太后大概就是因爲這樣才就會預測說宋太祖會重蹈覆轍吧。

結語:

金匱之盟屬於皇家的不解之謎,否認肯定都無所謂,這都只是根據當時的政治政治事實做出的看法罷了。比較雙方的觀點,專家所說沒有錯,畢竟杜太后不是神仙沒有預測未來的超能力,她也只不過是一個爲自己兒子謀劃將來的母親罷了,當然更多的還是希望她自己所在的朝代能夠興盛繁榮下去,所以說“金匱之盟”是那個時候杜太后能夠做出的最好的決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