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孩子”:聽話,照做,不反抗。

可能對於家長來說,這樣更好管理。可是對於孩子來講,這樣的童年過的會快樂嗎?相信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沒有哪個孩子喜歡被“條條框框”約束着。

即便很多孩子表面上很乖,可是心裏是否也一樣呢?從小性格乖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受到傷害,缺少對社會黑暗的認知,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遭到欺騙、欺凌的可能性更高。甚至工作中也會成爲那個被排擠、被欺負的人。童年過得不開心,長大後仍然不快樂。

靠表演獲得家長的歡心,心中滿是委屈

小明是一個7歲的男孩,已經上小學2年級了,大家看到小明都說是“別人家的孩子”,各方面都表現的非常好,無論是性格、自理能力、學習成績,都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干預。

正常男孩子到了7~8歲,是最讓家長頭疼的年紀“討狗、人嫌”的年紀,連小狗都不喜歡。可是小明卻完全是不同的樣子。小明不但各方面優秀,性格也很好,與誰都能和諧相處。

誰也沒有想到,這麼乖的小明居然離家出走了。把家人急壞了,找了一天一夜,終於在廢棄的工廠找到了小明。找到後的小明痛哭,像大家哭訴這自己的心聲。

原來,小明的父親一直不喜歡小明,平時基本沒有交流更沒有笑臉,甚至喝多了還會毆打小明。

而小明爲了讓爸爸喜歡自己,所以從小就很聽話,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希望自己的做法能讓爸爸喜歡上自己。可是無論做了多少努力爸爸都依然看不見。

小明覺得生活過的沒有希望,所以才決定離家出走。現在的孩子情商都比較高,從小就懂得察言觀色,就如同小明,爲了讓爸爸喜歡自己,做着討好爸爸的事情。

討好的性格是怎樣來的?

1.被父母壓迫

只要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父母的要求,父母就會進行說教或者是打罵的懲罰。

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的家長愛說的幾句話:“都是爲了你好”;“不行就是不行”;“我數三個數,立刻回家”等等。

通過父母的身份,對孩子進行威脅和命令。長此下去孩子就會膽小、懦弱,從小就懂得看別人臉色做事。

2.父母的不幸歸咎給孩子

父母自己有很多不開心的事情,把負面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比如父母的工作不順心、生活壓力大、經濟壓力大、不能上班等這些客觀原因,其實和孩子沒有關係,但是父母會認爲如果沒有孩子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3.有條件的愛

正常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但是如果夾雜上父母的期望和願望,那麼這些愛就變得有條件。

比如週末帶孩子出去郊遊,家長會說考試需要第一名纔可以去。孩子們爲了達到父母的要求,得到屬於自己的愛,會去努力完成家長的期望。

怎樣改變討好型的性格?

▼學會說“不”

過一次屬於自己的人生,當別人提出的要求不是自己想做的,要敢於說“不”。

可能剛開始會覺得內疚、不好意思,但是靜下來想想,自己是否是發自內心的想幫助,是否符合自己的原則?相信別人會慢慢理解你的。

▼相信自己,增強自信

相信自己,人民幣都不能做到人人都喜歡,自己有不完美的地方很正常。

對自己更自信一些,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做到順從內心,好好喫飯好好休息,做一個開朗明媚的人,自會有人喜歡你。

【雪莉媽媽寄語】

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不要用命令的口吻來和孩子說話,更不要輕易說出“我不要你了”“我不愛你了”這樣傷人的話。

【今日話題】

你喜歡乖寶寶,還是淘氣一些的寶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