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朱民:疫情下亞洲經濟成亮點,四大板塊互補促未來發展

在新冠疫情引發全球經濟大衰退、金融大波動之時,亞洲的應對成爲一個亮點。

7月3日晚,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財經研究院/一財全球、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共同舉辦了題爲“亞洲和中國經濟展望,新冠疫情下的經濟復甦”研討會。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表示,亞洲大部分經濟體較早較好地控制和管理了疫情,以後雖然或多或少還有一些餘波,但總體規模、確診率、死亡率都維持在低位。這一是由於政府的政策到位且迅速。再則是因爲民衆公衆衛生意識較強,比較理解和配合。

在經濟金融應對上,因爲疫情控制早,所以亞洲地區整體經濟受損程度較小,經濟活動與金融市場反彈更迅速。所以在這次全球的重大危機中,亞洲創造了一個“亞洲的奇蹟”。

展望疫後的世界,亞洲還是有其獨到的優勢、制度和文化。朱民認爲,可以簡單將亞洲,包括大洋洲部分國家分爲四個板塊,這四個板塊各自有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優勢互補與共通。

以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爲首的佔據全球GDP比重10%的發達國家,將爲亞洲提供資本、技術;中國成爲最大商品消費市場;東盟是亞洲最活躍的地方,投資、貿易正在快速增長;南亞和中亞擁有18億人口,擁有巨大且年輕的人力資源。

倘若四大板塊不同資源的合作、整合,在一個多邊主義和開放自由貿易全球化的文化推動下,亞洲就會有很好的未來。也因此,當反全球化噪音不斷時,亞洲是唯一堅持全球化、堅持多邊主義,對貿易採取開放的、合作的和多邊主義的態度。

在過去15年裏,亞洲也在整個技術鏈和產業鏈的重組過程中。在傳統以德國爲中心的歐洲知識業產業鏈和以美國爲中心的美洲半個產業鏈之上,以中國爲中心的亞洲垂直供應產業鏈正不斷被塑造和重造。

在多種要素分析後,可以發現,亞洲經濟的關聯度其實是最強的,朱民因此認爲,當此之時,亞洲可以把握時機成立一個以亞洲爲中心的區域性的、更擴大、更包容的產業鏈。這將推動亞洲在疫後變得愈發重要,有機會慢慢成爲世界經濟和金融乃至世界政治的引領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