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总是与中原王朝“共同成长”,例如秦汉与匈奴,魏晋与柔然,隋唐与突厥等等,这些国家在与中原王朝相处的过程中,或者和平,或者战争,又或者和战兼备,令人中原王朝十分头疼,比如突厥这个国家。

中原三国和草原突厥

首先突厥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摆脱蠕蠕(即柔然,为内蒙古草原上一个汗国)“炼铁奴”这个身份,之后才能赢得民族独立。而柔然在经历反压迫战争后,实力早已今不如昔,于是公元552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出兵攻打柔然,在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以北大败柔然,之后以漠北为中心在额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政权。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崛起后的突厥在与中原王朝上演的复杂、微妙的“三角恋”中,它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尤其它分裂后的东突厥与西突厥,却因为“塑料友情”,让它的强大昙花一现。首先捋一下突厥大“BOSS”之间的关系

首先突厥的开国皇帝叫阿史那土门,他在灭了柔然之后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沿袭“父死子继”,其子科罗继任可汗,自称乙息记可汗,然而他在位仅仅一年,便病死,而且由于儿子年幼,无法摄政,于是将可汗让给他的弟弟阿史那燕都,史称木杆可汗。或许连科罗自己都没想到,此举成为日后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祸根。

木杆可汗在位期间,版图扩大,盛极一时,而此时中原王朝的北周和北齐这两个分治北部中国的王朝却无力对抗突厥,经常受到来自突厥的掣肘及欺压。对于他的强大,《周书》卷五十《突厥传》是这样记载的:“其国富强,有凌轹中夏志。朝廷既与和亲,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突厥在京师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者,常以千数。齐人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

就是说,突厥富强起来以后,开始有了凌驾于中原王朝的意思,而且每年还要朝贡,在京师的突厥人,还要受到优待,这导致当时在京师的突厥人,有几千人。而在木杆可汗死后,他并没有按照“父死子继”的传统,而是将可汗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佗钵可汗,佗钵可汗临终前,因为长子庵罗没有雄才大略,所以佗钵可汗也想仿照自己的哥哥将汗位传给弟弟大逻便,但是因为其他几个儿子的反对,最终庵罗还是做了大汗,这就引起了弟弟大逻便的不满,四处辱骂庵罗,于是庵罗一气之下就把大汗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沙钵略。

突厥可汗继承关系

沙钵略是一个很有手段的政治家,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庵罗封为“第二可汗”,把大逻便封为“阿波可汗”,就这样平息了叔侄之间的争斗,算是稳定了政局。但是看到上面的关系表,大家会看到一个叫“达头”的名字,别着急,这个人物很重要,而故事我们就先从突厥第四代可汗佗钵可汗说起。突厥与北周、北齐的“三国演义”

话说柔然被打败之后,突厥已然成为了漠北的草原之主,而当时南方的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则取代了西魏,这两个国家对于突厥可是各有自己的算盘。

1,北齐蓄意联弱以制强

北齐是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在公元550年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曾一度与柔然互相攻伐。突厥崛起后,高氏掌权者扶持苟延残喘的柔然,以达到联弱以制强的目的,希望在北方的草原上,维持两强相争的状态,以维持北方的疆域稳定,与此同时,也想凭借强盛的国势,迅速击败北周,成为中原王朝的霸主。北齐此举,突厥人自然恨的咬牙切齿,当然也为北齐日后被北周和突厥联合所灭埋下了祸根。

北齐太尉徐显秀墓壁画

2,北周则蓄意拉拢突厥夹攻北齐

北周是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在其侄子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的政权,而此时对于北方的柔然和突厥两个政权,宇文氏掌权者认为柔然既然败了,但是你北齐还想拉拢他制衡突厥,那是不可能的,于是秉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北周向突厥示好,它的目的在于拉拢突厥,制衡北齐,北周为何会有此举呢?主要是在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生的六镇起义之后,北魏遗产所剩不多,更何况从北魏分裂出来的西魏,实在是国力很弱。

北魏六镇

总的来说,北齐与北周的实力相差很大。当年六镇之乱后,北齐高氏得六镇之五,大体控制关东大部分地区,地广民多,无论是在领土面积、经济实力、兵力等方面,都碾压北周,而宇文氏控制的北周政权,处于中原腹地,分别被突厥、北齐、党项、陈朝所包围,实在是形势所逼。

3,强大的突厥两面受益,实在气人

“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即北齐和北周)孝顺,何忧无物邪?”(《周书·突厥传》)佗钵可汗说的这句话是为了强调他对中原王朝的优越感以及傲慢态度,但不能将此单纯理解为突厥要通过掠夺、岁币等手段来满足极尽奢华的生活,可见在这三国当时的力量对比关系。

公元553年,柔然彻底被灭,北齐不得不向突厥妥协,于是互相激烈竞争的北齐和北周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向突厥提供物资援助或缔结婚姻关系来获得突厥的欢心。

其实突厥在成为草原霸主后,就已经有实力影响到中原的局势,但是对于以经济脆弱,并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国家来说,突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旱灾、霜雪等自然灾害,毕竟自然灾害也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因此突厥在强大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征服中原王朝,而是两面受益,增强国内的物质基础,以谋求更好的经济发展。在复杂、微妙的“三角恋”中,突厥采取联弱以制强的策略

突厥作为北方草原霸主,既然可以影响到中原局势,那么主动权就在它的手里,而从本国利益出发,掌权者也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其中最主要的策略便是联弱以制强,谁弱它跟谁一伙。

1,东强西弱,突厥联周抗齐

这一阶段大抵发生在木杆可汗在位时间,即公元553年~572年,因为上面我们说到,在经济实力各方面,北齐都碾压北周,所以北周与突厥的联合可以说是必然的。

对突厥而言,摆脱“炼铁奴”这个身份,得到中原王朝认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北周而言,在与北齐的对抗中,本身实力已经处于下风,同时周围的吐谷浑、陈朝都是强齐的盟友,所以突厥在得到北周的援助后,不遗余力的帮助北周对抗这两个势力。比如在公元556年,木杆可汗袭击吐谷浑,并借道北周,这便是对北周的间接帮助。

敦煌莫高窟-驯马图-北周

另一方面,突厥还直接参与到与北齐的对抗中,比如北齐天保年间,突厥袭击了幽州、燕州等地,而后又在公元663年,联合北周攻伐北齐。

总的来说,突厥通过消灭吐谷浑等势力,解放了北周的束缚,又通过直接的军事行动打击北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周弱齐强的局势,使用的策略便是联弱以制强。

2,西强东弱,突厥联齐抗周

这一阶段大抵发生在佗钵可汗在位时间,即公元572年~581年,这时的北周在周武帝的英明领导下,实力迅速增长,而北齐的统治者日趋昏庸,国力不断下降,实力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双方实力的对比,让突厥改变了对两国的策略,那就是联齐抗周。

周武帝,从傀儡皇帝到乱世雄主

公元573年,突厥向齐派遣使者,转达求婚的意图,对北齐的偏袒显而易见,另一个原因是,佗钵可汗崇尚北齐的佛法,相反,北周却举国灭佛,因此在思想文化上,佗钵可汗也不认同北周,也多次帮助北齐对抗北周,甚至直接进攻北周。宣政元年四月, 他钵遂入寇幽州。即便,北齐在与北周的战争中失利,突厥仍然扶持北齐的残存势力,成为北齐的避难所,所以突厥在这一时期实行的策略是联齐抗周,只不过为时已晚。

3,东西势均,突厥又加以干涉

总的来说,东西势均力敌,周齐便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而这一时期战事减少,对突厥来说又不是好事,所以当东西双方缓和时,突厥又加以干涉,坐享渔翁之利。突厥东西分裂,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出现了逆转

公元581年,北周皇族宇文氏的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而这时沙钵略如愿的登上可汗位。沙钵略一上位,便开始制定对隋的战争策略。为什么会与隋处于敌对关系呢?答案是膨胀了,原因很简单,隋朝的前身是北周,突厥与北周曾有过军事合作,可以说对北周的军事实力了如指掌,而隋朝新立,想必根基也不稳,所以对隋采取战争策略。而对隋采取战争策略的另一个原因是原北周的公主远嫁突厥,因为自己的宗室被杨氏所取代,于是心怀怨恨,鼓动突厥可汗以“匡扶北周”的名义,对隋朝用兵,于是这也给了突厥进攻隋朝的借口。

开局的战争并不像沙钵略想的那样顺利,反倒是隋朝对突厥使用了“反间计”,而策反的不是别人,正是上面提到的达头,“陈太建十三年,隋文帝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诣达头,赐以狼头纛(音同到,古代指帝王车舆上的饰物)”。如此反间计,使得突厥的进攻失败,甚至当突厥向南直逼长安的时候,达头却坚决地撤兵了。

与此同时,突厥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先前提到的继承未遂的大逻便,即“阿波可汗”,也受到隋朝的收买。大逻便虽然拒绝,但是沙钵略认为他已经不忠,于是将大逻便的手下以及母亲全部杀死。大逻便知道后愤怒不已,投靠了本就对沙钵略抱有敌意的达头。于是,突厥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分裂趋势渐近。

公元583年,达头联合和大逻便向沙钵略正式开战,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这个曾经叱咤草原的霸主,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正是逆转。东突厥与西突厥的“塑料友情”

隋朝在公元589年灭掉南朝陈,统一了整个中国,变得越发强大起来。而突厥则在东西分裂以后,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不仅分为东西两部,而且还在进一步细分下去。

沙钵略在位没多久,就在征战途中阵亡了,即位的是他的弟弟被称为“都蓝可汗”,而都蓝可汗在公元593年拒绝了隋朝的联姻,表面与隋朝正式决裂,因此隋朝在稳住都蓝的同时,又扶持了沙钵略的儿子阿史那染干,扶持他为突利可汗。

公元599年,隋文帝将来到隋朝的突利可汗重新册立为启民可汗,又将义成公主下嫁给启民可汗,就这样隋朝又用了一手“美人计”,就把突厥内乱的漩涡,再一次搅浑。

而在这个时间段,东突厥的可汗是沙钵略之子阿史那染干,被称为启民可汗,西突厥则是达头可汗。这时我们再捋一下形势:启民与隋朝是盟友,启民与都蓝、达头是敌对关系,原先敌对的都蓝和达头现在是盟友关系。

因为争权夺利和隋朝挑拨,此时的突厥,陷入了长期内斗分裂,而分裂出来的也都是“塑料友情”,彼此互相利用,让人不禁感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它的强大终究败于东西突厥的“塑料友情”

突厥的分裂,以及严重的内部问题证明,少数民族也是极具“正统观念”的。启民是突厥可汗一脉的正统,属于王室血脉,而达头则是沙钵略的臣子,属于外人,他自立可汗,实际上是难以服众的。自达头可汗开始,突厥就出现了明显的东西之分,东突厥是王室正统,西突厥是自立门户,内斗不止,便意味着它的强大终究成为过去。“突厥本一国,中分为二,每岁交兵,积数十岁而莫能相灭者,明知其势敌耳。然启民举其部落百万之众,卑躬折节,入臣天子者,其故何也?正以切恨可汗,不能独制,欲借兵于大国,共灭可汗耳。”——《资治通鉴·隋纪·一八一卷》

双方每年都有交战,持续数十年也没能消灭对方,即便启民可汗入朝进拜天子,也未能消灭对方,可惜突厥虽然地广、人多、势众,但是它的强大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总结有以下三点:

内部问题严重。我们知道突厥是铁勒诸部之一,后来好不容易取得了特勒的领导权,但是自己的内乱,导致铁勒诸部的反抗,再也无法深入统治,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山头林立。游牧民族并不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很多小的部落组成,而每个小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突厥正统在自己获势时,扶持了与自己关系较好的部落,注定分配不合理,达头分立,便是表现之一。

突厥虽然强大,但是缺乏明确的继承制度。在中原王朝“父死子继”是正统,但是在突厥,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继承制度,什么兄弟子侄一样可以继承,如此,便增加了其他人的野心,争权夺位内耗严重。

总之,当中原王朝的两个国家在对峙的过程中,北齐由盛转衰,北周由弱变强,但是突厥作为草原的霸主却没有改变,因此周齐在争锋过程中,弱的一方会得到突厥的支持,而突厥也借此影响了中原的局势,尽管由突厥直接参加的军事行动次数不多,但是北周前期的实力发展,有赖于突厥的直接或间接帮助。

而在中期的时候,周齐势力均衡的时候,突厥为了渔翁得利,又加剧了他们的对峙,如此行为,却减缓了中原的统一进程。

不过,精明的隋朝基于突厥内部的问题,成功离间了东西突厥,同时像隋文帝修治长城,做到了外部和内部的两手抓,如此一来,确保了边境安全和国内发展,只能说,“反间计”和“美人计”实在是高明。

而东西突厥的分裂,却再一次让隋朝与东突厥、西突厥之间形成了新版的“三角恋”,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中原出现了一个四海皆服的盛世王朝。

参考文献:《北齐书•列传•卷五十一•长孙晟传》;《周书•突厥传》;冯伟《突厥史》;王恩朝《论突厥与北周北齐的政治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