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风子红的旅行专栏,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旅行与生活。今天我们来聊聊贵州旅游路上的见闻。

人在旅途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各种各样的故事。这其中,探究当地人文历史,更是旅途中珍贵的记忆。来到贵州省安顺市旅游的路上偶遇了这样一群戴着木头面具的人,于是我就被这里特有的传统戏剧安顺地戏所吸引,相信地戏这种戏剧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传统戏剧——安顺地戏对于戏曲文化了解甚少的我来说,安顺地戏,这个名字我是来到安顺才听说的。到了安顺的云峰屯堡以后,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出地戏,才开始对地戏有了了解,原来安顺地戏是贵州安顺当地的传统戏剧剧种,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地戏,也是源远流长,它源于安顺的屯堡文化,当年明朝大军举家来到贵州安顺这里并落地生根,形成一个个屯堡,明朝大军及其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屯堡文化,而地戏就是其中一个环节。安顺地戏明朝的军傩文化,俗称“跳神”,根据云峰屯堡博物馆里的介绍,其实最早的地戏文化发源难以考究,民间流传说当年大军来袭,为了娱乐兵士又可以演习武事、不失鼓舞军气,出现了地戏这一特殊戏种,地戏之所以俗称地戏,是因为表演地戏时不用搭建舞台,紧接地气,它粗犷奔放,表演的都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这类军事题材的作品,不演《水浒传》这类反戏,不演儿女情长的言情段子,也不演妖魔鬼怪这类神话传说的段子。

地戏经典选段——三英战吕布表演即将开始,只见地戏老师们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各个穿戴整齐:头蒙黑巾、腰围战裙、扮演角色的面具佩戴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我们这次欣赏的是地戏中的一个经典段子:三英战吕布。锣鼓敲起来,震耳欲聋,只听一声喊,地戏开始了,除了锣鼓之外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唱词全凭表演者自身的功力,而舞戏就是打戏,主要表现战斗厮杀场面。据说民间地戏表演前后,村民会进行一系列的请送面具的仪式,据说需要将面具从封箱中取出,摆在道场,供奉猪头烧香拜佛后才能使用,表演后送“神”再如此进行一番。

地戏面具值得一提的是,隐藏在地戏面具里的文化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不同的人物面具颜色与京剧脸谱并无太大区别,比如红脸关羽、黑脸张飞,但地戏的面具大多用木头雕刻而成,而非涂画在脸上,主要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我们常见的就是将帅面具,这样是地戏面具文化中造型最独特最引人注目的,将帅面具又分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统统是由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面部造型有棱有角、轮廓分明,头盔和耳翅雕刻精细,不同的人物特征不同特色,显得人物栩栩如生,形、神、精、气浑然一体。

如今地戏与其它民俗民艺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人鲜有传承之意,好在当地政府为了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开始从娃娃抓起,来培养孩子们对地戏的热情和技艺,希望地戏文化能够在六百年后仍然活跃在屯堡文化之中。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游客,能够从旅途中了解到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一件比读万卷书还深刻还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些小众的文化,更需要我们不断传播和发扬,不是吗?#地戏#安顺地戏#安顺市收藏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屯堡文化,而地戏就是其中一个环节。安顺地戏明朝的军傩文化,俗称“跳神”,根据云峰屯堡博物馆里的介绍,其实最早的地戏文化发源难以考究,民间流传说当年大军来袭,为了娱乐兵士又可以演习武事、不失鼓舞军气,出现了地戏这一特殊戏种,地戏之所以俗称地戏,是因为表演地戏时不用搭建舞台,紧接地气,它粗犷奔放,表演的都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这类军事题材的作品,不演《水浒传》这类反戏,不演儿女情长的言情段子,也不演妖魔鬼怪这类神话传说的段子。

地戏经典选段——三英战吕布表演即将开始,只见地戏老师们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各个穿戴整齐:头蒙黑巾、腰围战裙、扮演角色的面具佩戴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我们这次欣赏的是地戏中的一个经典段子:三英战吕布。锣鼓敲起来,震耳欲聋,只听一声喊,地戏开始了,除了锣鼓之外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唱词全凭表演者自身的功力,而舞戏就是打戏,主要表现战斗厮杀场面。据说民间地戏表演前后,村民会进行一系列的请送面具的仪式,据说需要将面具从封箱中取出,摆在道场,供奉猪头烧香拜佛后才能使用,表演后送“神”再如此进行一番。

地戏面具值得一提的是,隐藏在地戏面具里的文化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不同的人物面具颜色与京剧脸谱并无太大区别,比如红脸关羽、黑脸张飞,但地戏的面具大多用木头雕刻而成,而非涂画在脸上,主要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我们常见的就是将帅面具,这样是地戏面具文化中造型最独特最引人注目的,将帅面具又分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统统是由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面部造型有棱有角、轮廓分明,头盔和耳翅雕刻精细,不同的人物特征不同特色,显得人物栩栩如生,形、神、精、气浑然一体。

如今地戏与其它民俗民艺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人鲜有传承之意,好在当地政府为了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开始从娃娃抓起,来培养孩子们对地戏的热情和技艺,希望地戏文化能够在六百年后仍然活跃在屯堡文化之中。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游客,能够从旅途中了解到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一件比读万卷书还深刻还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些小众的文化,更需要我们不断传播和发扬,不是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