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堆印章 不該憋死一個噹噹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峯

先是4名大漢上門奪走幾十枚印章,現在又是20多人上門撬開保險櫃搶公司資料,噹噹網創始人夫妻“慶渝年”的鬧劇進入了第二季。

慶渝之爭,似乎陷入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邏輯困境。財產分割和離婚,兩者互爲預設條件:由於財產分割難以釐清,婚姻關係便無法終結;而離婚不得,財產分割也無法進入執行階段。面對死結,李國慶舉起了“快刀”,想要通過搶奪公章和公司文件的辦法斬斷萬千煩惱。但公司是個法律實體,其控制權絕非幾枚公章和一堆文件所能決定。本應由司法途徑解決的問題,李國慶卻訴諸蠻力,這隻會加劇這場糾紛的破壞性。

奪章成功的李國慶,確實給俞渝一方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他召開臨時股東會,選舉自己擔任噹噹董事長及總經理,罷免俞渝董事之職,還中止噹噹的裁員流程。儘管李國慶在輿論上一直試圖將夫妻之爭與公司經營區分開來,但實際控制人打架,怎可能不殃及公司業務和員工工作?

幾十或者幾百元,就可以刻一枚印章,這種廉價商品,卻是公司日常治理的核心工具。合同的訂立,稅務的處理,人員的調整,銀行賬戶的設立都離不開印章。通常,印章應當掌握在法定代表人手中,但是如果印章不小心落入他人之手,或者被他人冒用,那就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

噹噹“爲章所困”並不是個案,而是較爲普遍的現象。比如安謀中國(ARM)要罷免CEO吳雄昂,而吳掌握了公司公章並以此發佈官方聲明以及高管聯名信與股東們直接對抗,股東們如果想重新刻公章,那必須得有營業執照,但營業執照也在吳手裏,這讓股東們一籌莫展;還有全球比特幣礦機第一生產商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也爆發了搶奪印章和營業執照的暴力衝突;又比如最近的“逗鵝冤”,也是老乾媽的公章被冒用,導致騰訊被騙利益受損。至於那些銀行遭遇“蘿蔔章”被騙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印者,信也。”有幾千年歷史的印章,其原始作用就是代表信用的工具。既代表信用,其權限範圍就不應當脫離信用主體授權;既是工具,那就應當服務於人的需求。但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在特定情況下,掌握印章(即便是假印章)的人所能行使的職權大大超過了信用主體的授權範圍,且印章也並不能完全解決信任問題。在古代熟人社會,印章與個人聲譽捆綁,具有極強的約束力,但到了現代信用社會,個人信用和企業信用分離,如果仍然迷信印章的效力,寧願相信印章卻不願意相信掌握真正權限的那個人,那類似噹噹這樣的事件還會繼續發生。

如何規避印章的侷限性,避免噹噹悲劇重演?技術手段是一方面,比如利用區塊鏈技術難以篡改的特性,可以解決“蘿蔔章”的問題。當然,印章也可以電子化——如果電子印章被廣泛使用,那實體印章的必要性就大大下降,最終可能會被鎖進銀行保險櫃,沒人可以奪走;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的業務流程應當更加重視簽字而非印章,這在信用發達的國家是普遍習慣,比如在供應鏈環節,類似噹噹這樣的核心企業就有條件進行這樣的流程改造,當然這樣的改造更有賴於法律層面的改進,新的操作規範只有在全社會得到應用,才能建立起統一的信任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