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动员】1944年春夏之际,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记者的哈里森·福尔曼突破重重阻拦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福尔曼在延安和华北根据地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调查,他将所见所感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又译为《北行漫记》)一书。福尔曼在书中如此报道了陕甘宁边区及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八路军真实情况。

【向伏击点行军】这是一组反映八路军进行伏击战全过程的老照,从中可以看到八路军的真实面貌、武器装备情况、伏击战战术特点等。最重要的是,八路军的这场伏击战得到了民兵、老百姓的广泛支持,最终获得了一场大胜。

【民兵参战】这张老照片中,民兵们扛着的是榆木大炮。榆木大炮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把一节榆木的中间掏空放入一根炮管,有时会用用铁丝将榆木箍紧,然后在榆木下端钻上安装导火索的孔。一个榆木大炮可能威力不大,但是几十上百在一起使用,那将产生排山倒海的汽水,令敌人闻风丧胆。

【山坡上的伏击点】伏击战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广泛实行的战术,比如平型关大捷就是一场伏击战。兵书《孙子·势篇》记载:“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北宋时期的《百战奇法》也记载:“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

【庄稼地】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待伏,是在侦察到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先设下埋伏,待机歼敌;诱伏,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设伏,然后用少数部队诱敌上钩,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给予沉重打击。伏击战要求指战员准确把握敌情,参战军队严格保密。

【指战员们】值得注意的是,伏击战的对象以敌人小股兵力、后勤辎重部队、败退部队等,讲究以最快速度结束战斗,并在敌人增援部队来到时,打扫完战场。如果参战兵力充裕,可以把伏击战变成一场“围点打援”的战役,以求取得最大的战果。

【发起最后的冲锋】伏击战到最后时刻,指战员往往会一鼓作气拿下,他会命令司号员吹起冲锋号,这时参战士兵全部发起冲锋。敌人往往会被这样的气势所吓到。同时,伏击战往往都是居高临下,这对敌人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老百姓慰问八路军】这张老照片令人感动,参加伏击战的战士回到驻地后,当地老百姓排队送慰问品,军民鱼水情展现地淋漓尽致。福尔曼对八路军的评价非常之高,他在日记中多次描述了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拥护,比如参加民兵支持八路军、给八路军站岗放哨等。

【缴获了大量战利品】“220万民兵是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抗日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八路军武装起来的人民。在我看来,关于人民内心怎么看待八路军的问题,民兵作出了最概括的回答,因为武装起来的人民不可能会长期容忍一个不受欢迎的政府和一支强加的军队。这是举世公理。”这是福尔曼对八路军的评价,可见八路军确实是一支人民部队。

【展示战利品】前面提到,八路军参加伏击战时,民兵也参与其中。除了直接参战外,埋设自制地雷也是民兵的重要工作之一。据参与民兵的回忆,“手上紧紧拽住拉线,可千万不敢大意,一会手心就渗出汗来。队伍过来了,老百姓,让他们过去,伪军来了,还是不拉,他们虽然是帮日本人害中国人,但还是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直到最后日本鬼子的队伍过来了,我们才拉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