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逸

讀《如懿傳》原著,繞不開的一個人是烏拉那拉氏宜修。

她在臨死之前,見了青櫻最後一面,青櫻離去之時,她聲聲淒厲:“青櫻,烏拉那拉氏已經出了一個棄婦,再不能出第二個棄婦了,你要永遠記得你是烏拉那拉氏的女兒。”

那是一個女人一生的泣血之言。

宜修就那樣坐在鳳座之上,雖年華枯衰,卻依舊風姿端華,不減國母風采。

那是她臨死前的樣子,一個被丈夫厭棄,無子無寵的女人,最後的驕傲:“我是堂堂大清門走進的皇后,難道還要聽她處置。”

可是,她這樣的驕傲,何其淒涼。

她死後,不入史冊,不附太廟,以無名無姓的先帝嬪妃身份下葬,她這一生的功德,都記在她姐姐孝敬皇后身上。

她則如浮塵,風吹了無痕。

如此泣血之言,可惜青櫻終是忘了。

她依舊成了烏拉那拉氏的第二個棄婦,無陵,無牌,不附太廟。

《甄嬛傳》裏皇后宜修最出名的那場戲。

她跪在皇帝面前,聲聲泣血:

“皇上以爲臣妾不想嗎?臣妾多想恨你。可是臣妾做不到,臣妾做不到。皇上的眼中只有姐姐,皇上你可曾知道,臣妾對你的愛意,不比你對姐姐的少。皇上,你以爲姐姐愛你很多嗎?你以爲熹貴妃真的愛你嗎?凡是深愛丈夫的女子,有誰願意看着自己深愛的丈夫,與別的女人恩愛生子啊? 臣妾做不到,臣妾做不到。皇上雖然以爲臣妾悍妒,可是臣妾是真真正正深愛着皇上,所以臣妾纔會如此。”

烏拉那拉氏宜修敗了。

她敗了之後對着那個深愛了一生,至死都愛着的男人,說了這樣的話。

她愛他至深,而他卻恨她入骨。

那個男人在這一番表白後,就把她徹底關了起來,死生不復相見。

直到那個男人死了,而她也徹底地落在了甄嬛的手裏。

甄嬛是勝者,而她是敗軍之將。

可她這個敗軍之將,至死都不後悔兩件事。

其一,她從不後悔自己的“狠毒”。

宜修到死都未曾後悔自己的狠毒。

我在最初讀原著的時候,抱着天真的善良。我天真地覺得只要宜修是善良的,那麼她就會有好的結局。

可反覆讀了很多遍,猛然警醒,不管是甄嬛,還是宜修,還有那些在深宮作惡的女人,她們從未後悔過自己的狠毒。

我不得其解,反覆思量。

在字裏行間驚覺:若是她們不狠毒,又如何在這深宮立足。在這深宮,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戰爭,只有成王敗寇,無需善惡分明。

而宜修,至死都不後悔自己害了那麼多人。因爲,在這漫漫深宮,她受的苦,何嘗比別人少。

一個得寵又失寵的女人,從來都是生不如死。

宜修是庶出的女兒,她在家族裏並不受寵。她最先跟了皇帝,皇帝也許了她愛情和皇后之位。

她得到過皇帝的寵愛,也有過自己的孩子。

可等到她的姐姐入了府,皇帝眼裏只有她的姐姐,再也沒有她。

那時候的她何嘗不是悲哀女子。

等到她的孩子去了,等到她的姐姐有孕,等到皇帝的眼裏連她孩子的死都看不到。

她又是何等淒涼。

失寵之傷,喪子之痛,她都有過的。

別人未曾善待她,她也未曾善待別人。

她嫉妒,她恨,於是她對着自己的姐姐下了手。因爲只有那個人死了,皇帝纔可能看到她。

她成功了,她得了這皇后之位,她成了烏拉那拉氏的指望,再也無人低看她的身份,而皇帝也終於看到了她。

她跟皇帝並肩而立,她是他的皇后,是他的妻。

其二,她至死不後悔,愛過皇帝。

宜修成了敗軍之將,她對青櫻唏噓:“我的錯失,就是太過於在乎後位,在乎先帝的情分,纔會落得如此地步。”

她爲什麼那麼在乎這後位?因爲無寵無子,想要站到皇帝身邊,便只能有權。

其實,細想,皇后宜修,除了有這皇后之位,還有什麼呢?

皇帝從未愛過她,給予她的尊重和榮華,也多出於對她姐姐的情分。

她那麼在乎後位,不過是,除了這後位,她一無所有。

她對着青櫻說:“寵愛是面子,權勢是裏子”。

原本她有了權利這裏子,寵愛這面子,要不要都無所謂。

她是皇后,是後宮之主,只要她好好地做自己的皇后,無人能撼動她的地位。

可是,她並沒有。

“凡是深愛丈夫的女子,有誰願意看着自己深愛的丈夫,與別的女人恩愛生子?”

她終究是尋常女子,要了裏子,還想要帝王的寵愛。

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

宜修深愛皇帝。

因愛而生妒。她見不得別人受寵愛,因爲她堂堂的皇后都沒有寵愛,她見不得別的女人生孩子,因爲她的孩子就那樣死在了她的懷裏。

她多想得到帝王的寵愛,可是,皇帝的心裏從來都是她的姐姐。她活着,皇帝卻看不到她。她姐姐已經死了,可是皇帝心裏念念不忘的依舊是純元。

後宮如此之大,嬪妃如此之多,皇帝把自己的寵愛,一點點分出去,只對着她這個皇后,皇帝沒有寵愛,只有要求。

她要寬宏大量,要看着自己的夫君跟別的女人恩愛,她還要開心快樂。

她做不到。她嫉妒那些被皇帝寵愛的女人,因爲她最缺失的就是那些寵愛。

她這個皇后正妻得不到,別人又憑什麼能得到?

她終究是成爲後宮最惡毒之人,爲了那個不愛任何人的帝王。

她最後被關在了景仁宮,成爲了甄嬛的手下敗將,她可曾後悔,愛了這個無情的男人。

無悔。

她至死無悔。

她至死都不恨皇帝,只恨甄嬛。她對着青櫻句句真言,卻未曾對那個男人有一絲怨恨。

如此癡情,不覺感動,只餘悲涼。

男人無情,女人多情,多是負累。

一個女人入了深宮,最要不得就是對帝王的“癡情”。宜修因爲這癡情,步步狠毒,步步算計,可你有情,帝王無情,你這情就是負累,就是笑話。

如同如懿對弘曆。

她有情,總想着跟弘曆是尋常夫妻,有愛,有信任。可終究是這“癡情”毀了如懿。

宜修和如懿,都是烏拉那拉氏的女兒。她們骨子裏都有那種傲氣,她們不肯認輸,不肯屈就,她們太在乎了自己的心。

她們始終未曾給自己帶上一層面具。

她們不像甄嬛,早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她們至死,都不肯“屈就自己的心”。

那一顆愛男人的真心。

能笑到最後的女人,多是“不愛”之人。

宜修是棄婦。

如懿也是棄婦。

都是棄婦,可是不同的是,宜修被皇帝拋棄了,而如懿拋棄了皇帝。

這算不算是一種進步呢?

琅嬅臨死之前,斷言:“您聖明聰敏,但冷心冷情,親近之人會爲此所傷。事到如今,臣妾做的錯事臣妾擔着。可來日,無論誰爲繼後,有您在一日,只怕下場都不會好過臣妾今日。臣妾就睜着這雙眼睛,在天上看着。”

做錯的是宜修嗎?

做錯的是如懿嗎?

錯的是,帝王無情,而女子多情。

而能笑到最後的大多是不愛之人,如甄嬛,如海蘭。

再不對那個男人抱一絲期望,於是,再無失望,只餘自保和籌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