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上對關於讀書有用和無用的話題爭論不休。認爲讀書無用的人,會舉出上了大學還找不到體面工作、讀了博士還是傻傻的沒情商、讀書讀傻了等個別例子來論斷。而認爲讀書有用的人,會認爲前者是以偏概全,需知大多數文憑高的人工資普遍高、工作普遍更體面、素質明顯更高,又有好工作又有高素質。

然而,不僅令人反思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讀書是爲了什麼?任何事情都有內在的邏輯,沒有不爲什麼的堅持和努力,平常生活的小事自然可以無目的而做,而一件堅持很久並且打算繼續堅持做下去的事情,能不想清楚事情本身有什麼意義嗎?

畢竟,堅持一件有益的事越久,受益愈多;而堅持一件無意義的事情越久,越覺得空虛無聊、虛無度日。

讀書,是爲了給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人生的可能性多了,它就像七色彩虹一樣,七色俱全;又如酸甜苦辣鹹一樣,五味俱全。

多元化的生活,多元化的人生,是大多數人都青睞的,然而,在想象力和閱歷尚不充足的情況下,仍是難以企及的。而讀書,是一種獲得想象力和閱歷最爲廉價和省時省力的方式。

想象力的提高,來源於將文字轉化爲圖像,投影在腦海,像看電影一樣,只不過自己會不定時地按下暫停鍵,細細品味,或者慢慢思考;閱歷的提升,來源於書中四通八達的場景和人物,以及心理,閱歷提供的是一種經驗,可以按需當作疫苗使用。

在人生的岔道口上,腹有詩書的人未必不會不感到迷茫,只是比起胸無筆墨的自己,似乎多了一份大腦的靈光,靈光一閃,撥開迷霧,似乎前面的路逐漸會清晰起來。讀書,就是有這樣撥雲開霧的魔力,每一本讀過的書,就像每天喫過的飯,它看不見摸不着,但早已深入骨髓。

一個擁有想象力的人,不會覺得生活無趣,而是充滿五彩繽紛的樂園;一個閱歷“豐厚”的人,看問題更加精準深刻;一個擁有聰明大腦的人,不會懼怕眼前的困難,而是迎難而上,用微笑迎接挑戰。

讀書,是與內在真我的交流方式

幾乎每個人都爲工作而煩心勞神,而讀書,非但不會使自己感到疲勞,而會感到由衷的放鬆和愉悅,前提是靜下心來,同時清空大腦的緩存,消化白天的是與非。人之所以會感到無法被人理解,或許,他自己都沒能很好地瞭解自己。

而讀書,正是一種與理想中的朋友交流的過程。這位朋友,無比理解我們,同時又爲我們的處境出謀劃策;有時候,他很調皮,會專講自己的話題;有時候,他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令人不再孤獨,這就是交流的成果。

而實際上,無論我們怎麼與作者交流,如何思考,其實質仍然是在與真我對話。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看到,會有不同的反應。讀書的內省過程,可以更加清晰地瞭解自己,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一種瞭解自己的便捷方式。

不是讀書帶來好奇心,而是好奇心驅動讀書進程

好奇心,是讀書進程的血液,它讓讀書不再枯燥乏味,反而是化被動爲主動的積極轉向。被動的接受,那不叫學習和思考,只是往大腦磁盤中硬塞知識,而這些知識,也不知道有用無用,是好是壞。而主動的求知,是耗費精力的,同時覺得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實乃人生之大樂也,每當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求得答案時,便咧嘴一笑。

讀書的過程,會引發思考,它可能非但沒有解答內心的疑慮,反而拋出更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要一籮筐照單全收。這樣,由一本書擴展到了N本書,又從N本書擴展到了N^N本書。知識日積月累,它不會撐壞腦殼,而只是讓大腦變得靈活豐富,讓靈魂變得有趣,僅此而已。

學海有涯,讀書也無需苦作舟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學海有涯。宇宙是有限的,理論上知識的總量也是有限的,知識人的一生短暫,加上智愚各不相同,理所應當有所取捨。社會是分工明細的,我們每個個體,無需學習知識全家桶,專業之內要精深,專業之外要有所涉獵,定義好邊界後,學海再也不會無涯了。

讀書無需以苦作舟。讀書完全是個人的選擇,強扭的瓜不甜。硬逼着自己學習,不如喚醒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渴望。若以苦作舟,勢必會形成一種“讀書是苦的,我爲了什麼,要堅持”的心理,心情好時自然能堅持,心情不好時,又拿什麼來堅定讀書信念?若不以苦爲苦,是否人生境界更好更深遠?

結語

最後呈上宋真宗鼓勵天下有志青年投身書海的《勸學篇》,希望你我共勉,共同進步!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勵學篇》宋真宗趙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