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刘皇叔堪称“创业皇帝”的典范,从最开始的织席贩履,再到最终入居川蜀君临天下,期间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佳话。而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刘备的人物形象,想必都会系之以“仁德”二字吧?不错,如果从演义的记载上来看,这位动不动就感情落泪的皇叔的确是位难得的仁君。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难发现,刘备的性格变化是经历了一个过渡期的。那就是在创业初期直到入主西川之前,刘备向来都是怀仁怀德,对于自己三顾而求得的军事孔明也是敬重有加,可谓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再加上他当时单凭“皇叔”这个名正言顺的称谓,也同样得到了天下仁的敬重与爱戴。

但是,自从刘备取得西川,尤其是在登临帝位之后,他之前宽厚怀仁的性格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他为报兄弟私仇,不惜自绝孙刘联盟,倾尽国力攻伐东吴,以至于最终兵败夷陵,不仅使得蜀汉元气大损,自己也因病殒命于白帝城。而在此期间,蜀中诸臣皆力劝刘备不可意气用事,但他当时就连诸葛亮的谏言都不予接纳,一改之前虚心的态度,以至遭此大祸。

但是,兴许是将死之人其言也善,刘备直到临终前最终明白了过来,不仅悔恨不已,还将丞相召至塌前,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领成都之主”的白帝托孤的感人故事。而在嘱托完诸葛亮之后,刘备又命太子刘禅认孔明为相父,凡事以皆从其言。这对于身为臣子的孔明而言,刘备这番言行举止自然是令他感激涕零,不敢悖逆。

然而,作为一代帝王的刘备,自然也是深谙权谋之术的。所以,他的托孤之举真的就似我们表面上看的那样简单吗?

要知道,在刘备所部进入西川之后,朝堂之上便明显出现了两个阵营。一个便是以刘备为体系所领导下的一班旧臣亲属,而另一个则是以李严为代表的川蜀刘璋旧臣。所以,这两派之间的看似相安无事的背后,其实也是暗流涌动。因此,刘备首先在最后也是选出了诸葛亮和李严作为左右托孤大臣,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共同辅佐后主治理国家。而刘备此举看似是出于尊重朝堂上的两个阵营,互不偏袒,实际上还是为了能够让这两个阵营之间相互制约,避免权力尽数倾向于任何一方。

其次,在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社稷面前,刘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真心实意将江山拱手相让的话,那他做皇帝实在是屈才了,称其为圣人也不为过。所以,他在对孔明托孤的一番话中,其本意则是为了试探丞相的忠心。并且当时群臣在场,诸葛亮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大家所共同见证的,因此,哪怕日后丞相果真有反心,群臣也不会答应。说白了,刘备对于孔明这不是完全的信任,不然也不会让李严职尚书令。

其三,我们都知道在向诸位将领嘱托后事时,只单独给赵云说了句话,其余诸将便是一言而概之。这又是为什么呢?刘备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因为刘备做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倘若两位托孤重臣皆有辜负,那么赵云所掌的兵权同样能够匡扶汉业,整理朝野。

所以说,直至诸葛亮临终之时,他才最终发现了先帝这绝妙的一箭三雕的计策。不过就是令自己鞠躬尽瘁,效忠蜀汉政权;再就是将李严提拔上位,令蜀中旧臣制约诸葛亮一支;最后,还令赵云“监管”朝政,以防不测。这种帝王权术虽然精明,但闻之想必也会令人心寒不已吧?

当然了,昭烈皇帝的算盘打得再妙,也最终没能算出蜀汉的气运,丞相自然虽知事之难成,却依然怀着一个赤胆忠心,只为报之前的三顾之恩。然而,当所有人的努力都随着魏国“安乐公”的封号赐下后,便尽付了历史的滚滚波涛之中。

【免责声明】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