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年,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對北宋發動延州之戰後大獲全勝,回到西夏境內休養生息。

北宋朝廷就對於西夏是攻是守的問題舉棋不定,韓琦建議採取召集十萬大軍進行主動出擊的策略遭到范仲淹的反對,導致這一軍事計劃擱淺。

1041年2月,西夏軍經過一年的休整重整隊伍再次對宋朝西北地區發難。

韓琦命令任福出擊,在好水川深受埋伏,1萬餘人的宋軍全部戰死,損失大量優秀將領。

宋仁宗聽到消息後大爲震怒,貶韓琦、范仲淹。

而西夏在這兩年的戰爭中屢戰屢勝,氣焰囂張,頻繁對宋朝西北邊地造成侵擾,北宋只能被迫防守。

一、禁軍將領葛懷敏貿然行軍,深受夏軍攻擊後慘遭圍城,東逃途中被切斷退路全軍覆沒

兩次戰敗極大地衝擊了朝廷,爲抵擋西夏軍再次進犯,修建防禦工事,造成了關中百姓恐慌。

宋仁宗爲了安撫百姓,只能下令拆除已經修建的工程。

看着北宋的所作所爲,西夏心裏明白宋朝已經在退縮,這時候李元昊的謀事張元爲他提出建議。

宋朝的精壯兵馬幾乎聚集在西北邊境,而宋朝中原地區的軍事力量薄弱,如果西夏軍分撥部分軍隊牽制宋朝西北軍力,西夏再派大軍直接進攻中原,即可攻佔長安。

1042年9月,李元昊採納了張元的提議,派10萬大軍分兩路進攻宋朝,分別從劉蹯堡與彭陽城出擊。

從劉蹯堡出擊的軍隊進攻鎮戎軍,引誘宋軍出城迎擊,王沿作爲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命令副使葛懷敏率軍從渭州出發阻擊。

葛懷敏是宋朝廷從朝廷內調撥來的禁軍將領,武藝高強,再出發前往西北境時皇帝對他充滿期待。

王沿命令葛懷敏出城迎敵,併爲他制定了作戰方案和行軍路線,直到瓦亭寨,不得再往前行進。

9月9日,葛懷敏抵達瓦亭寨後,都監許思純、劉賀部違反命令繼續向北前進。

王沿的遣使要求不得再繼續前進,要以瓦亭寨爲營,引誘西夏軍進攻,在其周圍設下埋伏攻其不備。

但葛懷敏沒有聽從命令,集結兵馬數萬繼續向北進發。

9月20日,都監趙珣提出建議,西夏軍隊從境外而來,想要速戰速決,而宋軍應該阻斷夏軍的軍糧供應,等他們撤退時再進行追擊。

葛懷敏仍然沒有聽從建議,將軍隊分爲四路向定川寨進軍。

西夏的軍探獲悉後向李元昊稟報,隨後派兵截斷了定川寨的退路,出動精兵對劉賀的部隊進攻。

都監劉賀的軍隊被稱爲蕃軍,部下多爲党項族與羌族民衆,戰鬥力低下軍心渙散,很快就投降了。

李元昊隨後對葛懷敏主力軍隊攻擊,但這是禁軍將領率領的部隊,作戰素質極高,迅速率軍列陣擊退西夏軍。

元昊作罷,決定轉而分兵進攻東北方向的曹英軍隊。

就在此時,天象大變,狂風四起,滿天飛沙。也許是風向不利於宋軍,葛懷敏軍隊一時陣型散亂。

李元昊大喜,趁此機會對其發起猛烈攻擊,宋軍大敗,連忙後撤退回定川寨,葛懷敏由於兵馬混亂險被戰馬踩死。

趙珣手持雙斧鎮守門橋,派遣騎兵從兩翼進攻擊退西夏軍,順利將葛懷敏救回寨中。

9月21日當晚,李元昊率軍兵臨定川寨,將其緊緊保衛。葛懷敏與各位將領商議向鎮戎軍方向突圍,但趙珣提出反對,

“料途中必遭截擊,力主出其不意,迂迴籠竿城前往。”

但其他將領仍然沒有同意他的意見。

9月22日凌晨,葛懷敏命曹英、趙珣爲先鋒,劉賀、許思純在左右側,王保、王文等將領斷後,形成陣型向東出發。

出發前,有部下再次向葛懷敏提議請求轉道行進,但他沒有采納,執意率兵出發。

拒絕了部下建議後,葛懷敏率領軍隊向東突圍後,發現壕橋被破壞,回去的路也已經被西夏軍阻攔,宋軍陷入了絕境。

西夏軍隊從周圍向宋軍進攻,葛懷敏與衆多將領連戰連退,全部戰死,跟隨突圍的宋軍9百多人全被殲滅。

這場戰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當時葛懷敏集結的萬人兵馬有1千人不到戰死,並且將領全部戰死,其他則被西夏俘虜。

二、李元昊兵臨渭州,但深知過多深入宋境,擔心被多方軍隊圍攻迅速撤退

定川寨戰爭後,李元后繼而攻破多處城寨,直接抵達了渭州。

渭州知州王沿事先建起的城牆起到了有效防禦作用,他率兵固守城寨,渭州遲遲沒能被攻下。

在西夏這次進攻宋朝之前,李元昊就說過

“今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但他並沒有深入到長安,只到渭州就收兵回師,因爲他已經深入宋境近200裏,戰線太長的話難以支撐深入攻勢。

10月,李元昊聽聞范仲淹親率6千軍隊前往渭州救援,北線的麟府路軍隊也在進攻西夏境內。

面對源源不斷的援軍,李元昊不敢再深入,只能迅速回撤。

西夏軍誘敵深入兵進行圍攻的戰術在延州之戰、好水川之戰以及這次的定川寨之戰都取得了卓越效果,側面體現了宋軍缺乏戰術素養,這也是宋軍戰敗的主要原因。

三、屢戰屢勝的西夏經濟得不償失,爲避免民不聊生與腹背受敵,元昊與宋朝請求議和

康定元年至慶曆二年間,西夏對北宋連續發動三場大規模戰爭,皆以宋朝敗北結束。

西夏雖然屢戰屢勝,但是掠奪的財物與以前通過宋朝歲賜和貿易獲得財富相比,根本是得不償失。

宋夏戰爭夏國取勝,但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李元昊爲發動戰爭而召集的兵馬越來越少。

李元昊稱帝后對宋朝連續三年出兵,導致境內田地和牛羊畜牧荒廢,很多部落的首領也反對再次發起戰爭。

連年征戰使西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損失慘重,出現了經濟危機,阻礙了境內的經濟發展,由於宋朝關閉邊境市場,西夏人民生活物資稀缺且物價昂貴。

同時西夏與遼之間出現了部落之間的糾紛,西夏擔心受到宋朝與遼的同時進攻,試圖與宋朝議和。

公元1044年,宋朝與西夏簽訂合約,規定取消夏的帝號,受封爲夏國主,賜金塗銀印,向宋稱臣,奉正朔。

戰爭中雙方擄掠的將領、士兵和民戶統統歸還,雙方邊境民衆逃往對方領土不得派兵追擊,進行確認後歸還。

宋朝每年賜予西夏7萬兩白銀,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各種節日格外賜予西夏2萬2千兩白銀,絹2萬3千匹,茶1萬斤。

由於是在慶曆年間簽訂,該和議被稱爲“慶曆和議”。李元昊多次派使臣到宋朝請求開放邊境市場,慶曆五年,宋朝決定在保安軍和鎮戎軍設置市場,恢復貿易。

此後雙方經濟文化交流密切,這次和議也爲宋夏帶來了近40年的和平時期。

參考文獻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史》

《西夏書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