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已是耄耋之年的崔崑院士夫婦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截至2020年,5年裏兩位教授共捐助1000萬助學金,每年有133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得到他們的幫助。崔崑院士說,“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們安心完成學業,不要因爲家庭經濟困難而放棄學習。”(7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

院士夫婦捐資400萬助學,真的不容易,難能可貴。既詮釋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着偉大時代的良好風尚,也發揚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書寫人間大愛,值得點贊。畢竟,院士夫婦一直以來省喫儉用,崔崑院士的一件襯衣就穿了30年,將省下積蓄下來的錢轉化爲一筆筆助學資金,資助寒門學子,其品德和精神是多麼的難能可貴。不僅讓我們淚目、感動,更讓我們反思。

時下,在社會轉型時期,由於利益的分化與侵蝕、觀念的多元與錯位,使社會道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複雜生態,以致一些領域出現了嚴重的道德滑坡與失範,讓不少人感嘆世態炎涼,社會缺乏愛心與溫暖,習慣於當“過客”、當“路人”、當“看客”。這說明在人際互助、彼此信任方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需要用真情去喚醒,用愛心去澆灌。而今,院士夫婦捐資400萬助學,捐出了人間的大愛,爲我們樹立了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必定對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促進人們踊躍向善向上。

世界太大,變化萬千。一些人總是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幸之事,或處入貧困、疾病的困擾;或陷入危難、絕望的處境。比如,因家庭貧困不能供孩子上學,上了學,也難以供孩子讀到畢業。這就需要社會各界向寒門學子伸出援助之手,幫寒門學子一把,送寒門學子一程,讓寒門學子放心讀書,早日成才。如何幫扶?而今,院士夫婦捐資400萬助學,爲我們作出了示範,只要我們都像院士夫婦學習,人人獻愛心,個個伸出援助之手,就可以幫助更多寒門學子及時“圓夢”。畢竟,捐資助學,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用慈善之心資助寒門學子,是行善積德之舉,有利於寒門學子及其家庭和社會,有利於傳承傳統美德,彰顯和諧社會的魅力,弘揚社會正能量,值得倡導。

事實上,讓貧困孩子上學“一個也不能少”,既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讓貧困孩子從“寒門”直達“校門”,可體現出社會各界對貧困孩子的慈善與關愛。何況,時代需要健康的道德風尚來引領,需要健康的道德行動來推動。特別是在社會轉型、公民的價值追求出現多元化的時期,更需要喚醒愛心,讓更多的人接着捐資助學的“愛心棒”來傳遞,讓大愛之舉織就幸福之網,讓弱勢羣體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而今,院士夫婦捐資400萬助學,弘揚了傳統美德,使扶弱濟貧、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得到了放大和昇華,提升了社會關愛的溫度,成爲社會正能量的風向標。只有多宣傳這種愛心舉措,才能讓捐資助學成爲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和普遍追求,讓捐資助學成爲社會共識,從而讓行善精神永相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