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土高原中西部、六盤山東北麓的固原市原州區,是西北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這裏氣候適宜、水草豐美,人類逐水草而生,牛羊佈滿山谷,畜牧爲天下饒。

近年來,原州區委、區政府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實施“生態立區”戰略,打造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原州區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全力推進“四個一”林草產業擴規、提質、增效,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爲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現原州區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民羣衆生活更幸福。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盛夏,位於原州區黃鐸堡鎮的禪塔山林場綠草如茵,滿山碧綠。放眼遠眺,連綿山峯好似被一張綠毯覆蓋,從山頂向山腳下鋪陳。偶有造型奇特的紅色石塊凸顯,星星點點相互映襯,更顯山勢險峻壯麗。

“幾十年前,這些山光禿禿的,滿山石頭,綠色很少。”今年71歲的高建吉家住黃鐸堡鎮南城村,與禪塔山林場相鄰,是林場第一批護林員,見證了林場從荒蕪到綠滿山的鉅變。

“2000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政策,附近村的羊羣禁止上山,村民的山地退耕後,大家揹着樹苗上山植樹造林。”高建吉說,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幹,山上的樹木越來越多,山也越來越綠。

高建吉退休後,兒子高學明接替他繼續從事護林工作。“早期人們靠山喫山,砍伐山上樹木當柴燒,護林以防人爲主;如今山上的草有一人高,樹木密得透不過光,護林以防火爲主。”高學明講述護林工作的變化。

“十三五”以來,原州區圍繞建設六盤山生態屏障的工作思路,依託六盤山400毫米降雨量工程項目、環固原市區“U”型生態屏障建設項目、天然林保護和三北建設工程等項目,先後啓動了中莊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沈家河溼地外緣區生態修復、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美麗鄉村建設等工程,實施主幹道路、美麗村莊綠化及“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範園建設等一批重點林業草原工程。

“生態移民遷出區共恢復林草地40多萬畝。”原州區自然資源局林業總場場長李卓說,原州區每年投資上億元改善生態環境,隨着林草面積增加、生態持續向好、降雨量增加,各林場已形成宜人的小氣候環境。

“從沒有一棵大樹到樹木成林,從羊腸小道遍地到叢林密佈,禪塔山重新煥發生機。”禪塔山林場副場長王根向在林場工作14年,見證了林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山裏一度絕跡的特有植物杜松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

原州區持續多年擘畫生態宏偉藍圖,累計完成固定投資7.7億餘元,林草總面積達278.8萬畝,林草總產值達22.68億元。其中,森林面積158萬多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14.82%提高到2020年的22%,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3.07%。初步形成了以防護林爲主的林業生態體系,形成了以經濟林爲主的新型林業產業體系。

如今,原州區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狀況初步改善,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蔚然成形。

“四個一”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原州區久久爲功,堅持統一規劃、突出重點,不斷提高城鄉綠化水平,打造造福子孫後代的德政工程,推動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走進原州區黃鐸堡鎮“四個一”林草產業示範基地,一棵棵蘋果樹挺拔筆直,從地頭向遠處整齊排開,一眼望不到邊。

“豐產期畝產量4000公斤,按每公斤售價10元計算,畝均年毛收入4萬元,除去管理費用,畝均年淨收入3.6萬元左右。”基地負責人侯海峯說,種植蘋果的經濟效益是傳統農作物的近百倍。

近年來,原州區圍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啓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建設工程,按照固原市委“一屏、一帶、一線、三區”的“四個一”林草產業佈局,發揮庭院經濟林示範村、園、點的引領作用,開展“百村萬戶”綠化行動,一手抓試驗基地建設、一手抓庭院經濟建設,引導羣衆見縫插綠,建設庭院經濟林、房前屋後林、村道護路林,做大做強林果產業。

黃鐸堡鎮位於清水河谷川塬區,屬引黃灌區,境內地勢平坦,土壤、氣候、降水、海拔等自然條件適合蘋果生長。

2018年,原州區與海升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引入海升管理模式,採用國際領先矮化密植和果園信息自動採集技術,在黃鐸堡鎮建設矮化密植蘋果示範基地3000畝、育苗100畝,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

同時,原州區成立六盤山金韻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採用“村黨支部聯盟+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模式,吸收原州區4個鄉鎮1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入股。

爲了加快林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原州區引進5家綠化公司,投資3710萬元參與“四個一”示範園區建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林業產業社會化引種馴化步伐。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原州區132個行政村34981戶羣衆栽植蘋果、紅梅杏、桃、李、梨、大果榛子、花椒、櫻桃、雞心果等9個經濟林樹種,建成庭院經濟林2.8萬畝;培育林業特色優勢產業10.7萬畝;培育雲杉、油松、樟子松、國槐、丁香、金葉榆、紫葉矮櫻、枸杞等苗木產業2.3萬畝;建設“四個一”林草試驗示範園15個,初步形成以枸杞、紅梅杏、梨等樹種爲主的經濟林產業,營造出村在綠中、路在林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城鄉綠化新格局。

“力爭至2025年推廣種植蘋果5萬畝,形成產、研、發、深加工一體化示範基地,切實助推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整合,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產業合作化探索。”原州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建立果品質量全程可追溯系統,打破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在引領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羣衆收入、促進脫貧攻堅等方面起到示範領航作用。

林草產業成爲致富新路徑

“基地每天用工30多人,盛果期用工100多人,年支付人工工資120萬元。”侯海峯介紹,村民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把土地流轉給基地後,除了年底獲得土地流轉費固定收益外,還可以到基地打工賺錢,學習蘋果育苗、栽植技術。

原州區把林草產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在林業工程實施過程中僱用貧困村勞動力,解決就業的同時吸納社會剩餘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2019年,原州區實施草原生態補獎118萬畝,累計補助資金4420萬元,3.5萬戶農牧戶73.5萬人次受益。

林業項目建成後,通過聘用生態護林員的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建檔立卡戶的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原州區共聘用生態護林員1800多名,每年每人勞務費1萬元,合計補助資金1800餘萬元。

原州區將700戶有種植意願的生態護林員納入“百村萬戶”工程總體規劃,採購紅梅杏、李、櫻桃、梨、花椒等經濟林苗木20萬株,分發到生態護林員手中,安排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檢查和驗收,部分生態護林員在自家房前屋後的地裏種植10畝以上紅梅杏等庭院經濟林。

通過實施“四個一”林草試驗示範工程、特色經果林項目等林業工程,帶動農業生產結構逐步調整,由原來單純的糧食作物種植向經果林產業、藥材等林下經濟及草畜業傾斜,探索出農、林、牧全面發展的農業產業優化經濟結構模式,成爲農民增收和脫貧的重要途徑。

“通過就業、發展產業,確保建檔立卡戶生態護林員能致富、有產業、不返貧。”原州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永安說。2019年,原州區林草總產值4.8億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296元增加到1.1萬餘元,其中林草產業的貢獻功不可沒。

傳統林業向智慧林業轉變

三分種,七分管。在生態資源管護中,原州區運用“互聯網+林業”,打造“天空地”一體化智能護林體系。

7月5日,原州區自然資源局疊疊溝林場護林員馬玉虎打開“巡護寶”App,騎摩托車沿着護林通道前行,途中遇見在林區挖蕨菜的村民,他停車上前叮囑不要生火,並拍照上傳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在智能系統裏清晰地看到馬玉虎巡護軌跡及活動畫面。

原州區森林總面積158萬多畝,共有14個國有林場,生態護林員1800多人。“由於大多數林場地處偏遠,移動信號覆蓋不到,護林員是否到崗巡護、火災隱患是否監管到位,一直是監管難題。”李永安介紹,2019年之前每到防火期,自然資源局都會組織人員,駕車奔赴幾十公里外的林場巡查、督查,“傳統管理方式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

2016年,原州區結合“智慧林業”建設,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森林防火遠程指揮中心、防火遠程監控塔,將林區內4000多座墳墓全部納入監管範圍,實行晝夜不間斷監控。

2017年,原州區基於互聯網技術,研發護林員“巡護寶”智能管理系統,並於2019年10月投入運行。同時整合項目資金,在各林場安裝了162個火情實時監測攝像頭,購置無人機,與“巡護寶”、指揮中心、林場分控中心聯網,逐步建立起“天空地”一體化資源管護智能預警監測網絡系統。

“採用無人機空中巡檢,利用4G和5G高速移動互聯網傳輸及衛星遙感監管、紅外線監控自動報警技術,實現對森林資源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的立體化、智能化監管。”李永安說,通過運用“互聯網+林業”技術,實現了對大部分林區火源探測、告警顯示,對生態護林員全方位動態監管,形成了森林資源立體監管模式。

“巡護期間一旦發現火情,我們會通過‘巡護寶’第一時間向指揮中心彙報,指揮中心迅速組織森林消防人員趕到現場救援。”馬玉虎從事護林工作33年,對智能管理系統帶來的好處深有體會,“護林員巡護時突發疾病或遇到危險,可以通過‘巡護寶’向同伴呼救,外出巡護心裏更踏實。”

“疊疊溝林場面積7萬多畝,森林覆蓋率40.28%,通過衛星定位可選擇最優救援路線。”原州區疊疊溝林場場長殷勇說,“百萬畝森林擁有了‘千里眼’,徹底解決了人工巡護‘視力不足’的問題。”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原州區不斷強化林地使用管理,加大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和草原修復治理力度,嚴密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覈查新一輪退耕還林,營造出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爲林草資源構建一張“安全網”。

森林草原防火是資源管護的重頭戲,林子管得住,還要守得住。2016年以來,原州區不斷探索建立森林防火機制,先後建立了“一把手”負責的森林防火領導機制、關鍵時期森林防火推進會制度、幹部全員參與防火工作制度、森林防火屬地管理制度等制度,爲林草防火構築機制保障。

2014年,原州區建成寧夏第一支森林草原防火消防專業化隊伍,並將生態護林員納入森林防火隊伍,通過加強培訓、跟蹤管理,提高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救能力,使防火基礎設施和重點火險區建設得到加強。森林防火隊伍建成以來,先後參加各類滅火救援行動600多次。

“5年累計防治鼢鼠面積60.1萬畝,防治落葉松葉蜂4萬畝,防治率均達到98%,全區森林病蟲害監測覆蓋率達到88%,產地檢疫率達到95%。”原州區自然資源局林木檢疫站站長張國羅說。

原州區多管齊下,爲生態資源構建起一道道安全網。同時將森林病蟲害防治納入林業項目工程招標基礎工程,採取新植苗木根部圍網技術,確保種植一片、成活一片。(記者 剡文鑫 文/圖)

連綿山峯染綠滴翠。

天水一色。

經果林下套種農作物。

“四個一”林草產業推動林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更換枯樹。

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的滅火救援隊伍。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羣衆生活更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