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皮影-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

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

当灯光穿过牛皮制成的人物剪影,在一块白布上投映世间百态,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就开场了。

起初阆中皮影(即王皮影)是在南充、巴中等地的村子,一个村一个村的演,场场爆满。

BY 21世纪经济报道

那时的村子里,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看阆中皮影,成了人们最大的精神享受。

后来,他们选择在阆中古城边的嘉陵江畔常驻下来,成立了王皮影博物馆,既展示着阆中皮影的创作与发展,也每天定时定点的为游客表演。

BY 21世纪经济报道

演员们大多是农民,唱的依旧是时代流传下来的歌。

//////////

皮影里的阆中

歌声里,逃不开的是阆中。

坐落在阆中古城内的王皮影博物馆,每当有皮影演出的时候,就能听到川剧的声腔搭配上川北的民歌小调。

BY 网络

男声似大巴山、剑门山般厚重粗犷,女声又如嘉陵江水绕阆中般清脆婉转。

而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汇聚而成的形胜之地,正是阆中。

#建议横屏观看#

阆中全景 BY 网络

建县2300年的阆中,素有“阆苑仙境”的美誉。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三百里嘉陵江山图中,也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

BY 阆中古城

保留有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阆中,不仅是汉代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的故乡,也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杜甫曾经用"阆中城南天下稀"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这里的美。

作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时至今日也能清晰看到,阆中严格遵守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格局,高度符合“地理四科”的意象,被推崇为“中国第一风水古城”。

BY 地球旅客 孤城

若是登上堪称古城风水坐标的中天楼,站在楼门四通的最高层,便能一览阆中古城的绝佳风水。

BY 图虫 pollar

阆中俯瞰 BY 阆中古城

或许阆中的风水是前所未有的好,张飞任巴西太守时驻阆中7年,就曾率精卒万人抵御过张郃的3万精兵,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绩。

汉桓侯祠(张飞祠) BY 阆中古城

百年难得一遇的兄弟二状元,也在阆中出现过。唐代为尹枢、尹极,宋代则是陈尧叟、陈尧咨,这让阆中一跃成为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

阆中学道街清代贡院 BY 阆中古城

风调雨顺下,古城的居民也在悠然地生活。

BY 地球旅客 孤城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这座山水相融的小城不仅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绚烂的文化,也在孕育着梦想。

1923年,出生在宝台镇醴泉寺村的王文坤,或许未曾想到,他毕生的皮影梦,会在这座风水古城中一一实现。

//////////

阆中里的“皮影人生”

毫无疑问,天下皮影出自陕西;而陕西皮影,源起汉代。

据传,西汉乐师李延年曾有一首举世闻名的《佳人曲》,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来形容李夫人的绝世美貌,惹得汉武帝心动不已。

李夫人早逝后,汉武帝思念甚深。一位臣子便剪出了李夫人的剪影,投影在灯帐内,以慰汉武帝的相思之苦。(一说王夫人)

细致的人物造型 BY 米山

在汉代,皮影或许仅仅是宫廷内讨好帝王的一出创意。到了宋代,皮影才渐趋成熟,元代开始传往南亚诸岛及欧洲一些国家,直至清道光年间方才兴盛。

数百年来,皮影戏随着民间艺人的四处演绎而逐渐传开来,也因了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开始自身的本土化过程。

在这之中,尤以川北皮影中的“王皮影”为甚。(这也是全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皮影)

1942年,年仅19岁的王文坤,已能将父亲全套泥塑木雕和剪纸工艺的活计,全部包揽下来,继而又拜了阆中皮影艺师李云亭为师。

皮影大师王文坤 BY 网络

在夜以继日地学习剪纸和皮影雕刻之外,王文坤也在跟随着师傅一起走村串街的“耍影子”。

理论+实践,还有日复一日的苦功。革新的念头,便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王文坤的脑海。

他在渭南皮影的基础之上,开创了影像大开大合,剧目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演绎古今,包罗万象,经典故事加上极富地方特色的念白与唱腔,古韵十足。

在人物造型上,王文坤革新的阆中皮影在制作上也极见功力。

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细腻,镂空留实得体,影人结构均衡,造型俊美,面部为椭圆形,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多用川北民间流行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外观精致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Y 网络

“当时的表演,不过为了混口饭吃”。王文坤的孙子王彪回忆到,但却在那个集体经济为主的年代,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

当时村子里不通电,村民一起务农,夜间闲暇时分,那些愿意走上大半天到村里“讨生活”的皮影班子,他们的皮影戏成了村民们的集体娱乐,每每座无虚席。

“邻近好几个村的村干部,拿锣的拿锣,拿鼓的拿鼓,拿起便走,要我们去他们那里演”,王彪自豪地说。

在演绎的皮影戏 BY 网络

只是随着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村村通电后的电影放映队入驻,皮影戏的市场逐渐被压缩。

市场的“遗忘”让皮影戏开始了它作为“非遗”的过程——从大众所熟知的娱乐,变成束之高阁的艺术。

在这之前,王文坤一直在努力。

1986年底,王文坤仅用15分钟就操刀雕刻了皮影“喜鹊登梅”,让一旁的奥地利文化参赞卡米斯基啧啧称奇;

1988年6月,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代表中国前往奥地利参加世界艺术节,名动奥地利。受到了来自奥地利总统的接见,并获得金质奖章;

在奥地利演出的22天里,王文坤的皮影戏场场爆满。

只是,即便“王皮影”的声名日盛,却依然要面临暗淡的市场和后继无人。

王文坤教孙子耍皮影 BY 网络

电影电器的普及,娱乐方式的转变,无一不冲击着皮影戏的演出市场。

面对冷淡的市场反馈和生计难有着落,1992年,长孙王彪前往深圳打工,而兄弟王舫则北上东北成了装修工人。

在王彪走前,王文坤还在殷殷叮嘱:“皮影不要在你这画上句号。”

//////////

王皮影,梦圆阆中

这句话,没能让王文坤在生前感受到。

1999年,王文坤逝世。次年,几位王氏兄弟开始商议着要将皮影卖出,再瓜分遗产。

一位中国台湾人出资40万,想全部买走;而另一位德国人愿意出60万。

薪火相传的皮影 BY 阆中古城

这在2000年的中国,算得上一笔“巨款”。

所幸,在一些族人的强烈反对之下,卖掉皮影的想法终究没有成行。

2003年,王彪兄弟俩遇见了中华皮影博物院副院长赵树同。一句“皮影都是死的,我想有人把它耍活”,让王彪、王舫有了回家的念头。

2004年,阆中旅游起步。王彪兄弟二人回到阆中,在一家客栈里表演皮影,月工资1300元;

BY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兄弟二人租下了嘉陵江畔的一套房子作为表演场地,赶在“五一”前开业。短短7天时间,便挣了15万元;

2008年6月,“王皮影”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0年,四川旅游市场回暖。在阆中政府的支持下,王皮影民俗文化园在阆中筹建;

“走的就是市场的路子”,受够了曾经皮影戏市场暗淡的王彪这样说道。

“现在我们办了个皮影戏班,每个月给学员发工资,就是为了把皮影戏传下去。除了打理皮影戏班,培训学员,结合阆中的旅游,我们还开了皮影小吃吧,食宿全带。阆中城小,来旅游的人,80%都要来我的皮影馆看看皮影演出。包场看皮影的人很多。”王彪说。

随着消费市场越来越多样化,曾经只有皮影戏表演的观看项目,变成了沉浸式体验项目。

制作、展示和互动的皮影项目在王皮影民俗文化园里日益兴起,涉及到阆中人文景点的山水城等多种类型的周边产品,也逐渐在市场上投放。

落成的王皮影博物馆 BY 网络

阆中,一直在将传统文化作为它发展的灵魂。而如今,“王皮影”无疑成了阆中的一张王牌。

世人只晓得“王皮影”今天的风光,却很少记得那是王皮影家庭班子几代人的坚持。

如今,王彪同样在面对着后继无人的困扰。

但是至少,“皮影不要在你这画上句号”,王彪总算是实现了爷爷的嘱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