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個。

這是昨天夏令熱線開通後,兩個半小時接到的市民來電數。平均下來,一分鐘呼入8個。電話多,說明老百姓的煩心事不少,也說明老百姓的建議和意見不少。

夏令熱線創辦於1993年,今年已是第28屆,即將迎來而立之年。時光荏苒,物換星移,人們的通訊與社交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移動互聯時代,政府官網成爲標配,微博、微信朋友圈也成爲普通市民點贊吐槽、反映民生民情的重要渠道,就連傳統的熱線電話,也有了集大成式的“12345”,再加上“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不斷通過數據歸集、碰撞、研判,打破部門壁壘,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城市治理和市民辦事的便捷高效……

此時此刻,我們爲何還要堅守這樣一條熱線?

背後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爲夏令熱線,遠不只是一條投訴和求助熱線;這座城市的人民,思考的也不僅是水電煤衛“自家事”,還有城市發展“大家事”。夏令熱線就像一條紐帶,通過新聞媒體的整合與放大效應,讓這座城市在一次次電話震響後,爲各種治理難題共同思考,協力破局,解民生急難愁盼,補城市治理短板。

這一點,從多年來熱線內容的變遷中可以清晰窺見。

1993年,夏令熱線開通第一年,當時的上海市民反映最集中的問題是什麼?是“用水難”和“用電難”。“一戶打開水龍頭,其他各家都沒水!”“買了空調,卻裝不了‘大火表’,成了擺設!”

上世紀末,隨着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這些“老大難”不再難。但新熱點很快又來了,夜排檔生意火爆,周邊居民無法安睡;施工隊挑燈夜戰,打樁令人徹夜難眠……那些年,噪聲污染治理成爲頭號難題。

後來,申城“有車族”隊伍越來越龐大,老小區停車難問題日漸凸顯,這個難題與違法搭建、環境髒亂差等一系列小區物業問題,一度成爲“燙手山芋”。再後來,在一些新建小區、老式里弄和城郊結合部,羣租遍地開花,也令不少小區居民叫苦不迭,曾連續多年位居夏令熱線來電排行榜前列。

老小區停車難。王凱 攝

年復一年,正是在不斷破解這些難題的過程中,上海市民對基層社會治理的認識不斷加深。而一樁樁個案背後,一部部新規不斷出臺,社會共治力度不斷加大,很多難題與頑症逐漸消解。不少市民也從單純“投訴”,發展到積極“諫言”,每年夏令熱線的平臺上,都會有大量關於城市治理的建議和意見從四面八方湧來,折射出上海市民的文明素養和參與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其中不少真知灼見,對社區和城市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在不斷爲市民排憂解難的過程中,上海的市政、水務、房地、綠化、交通、市容環衛等各部門各行業的資源也實現了有效整合,通過部門聯手、市區聯動,形成更加合理的體制機制,爲高效解決民生難題提供了可能,也讓這座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不斷提升。

樹木遮擋路燈,施工人員進行適當修剪。陳夢澤 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堅持協調協同,盡最大可能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夏令熱線之所以深受市民喜愛,28年長盛不衰,背後其實就是這個樸素而辨證的道理。每年夏天,這條最火爆的熱線都在做這樣的事:

解決每一個來電反應的問題,回應每一位市民提出的建議,讓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變爲現實。

編輯:顧佳偉

資料:新民眼 新民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