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裁員潮/失業潮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不少企業倒閉,甚至有不少巨頭和獨角獸公司,都在做組織架構的優化。

尤其是,互聯網行業更新換代快,這幾年甚至流行“互聯網公司的中年危機”的說法。很多互聯網人到了35歲邊緣就不自覺地產生焦慮,擔心被優化,擔心再也找不到好工作。

這些年,很多人都在說IT行業不景氣,紅利都讓前浪喫光了,加上所謂的“互聯網公司的中年危機”,還有入局的必要嗎?要不要轉行?

下面,我說說我所瞭解到的一些情況以及看法:

一,IT行業現狀

知乎上有個高讚的問題:中國的程序員是否過多了?

其中一個萬金油回答:

其實任何行業,發展到一定的時候,都是高端稀缺,低端多餘的。

這個回答,雖然有點殘酷,但也很寫實。這也符合了二八定律。

從行業角度來看:

過去10年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紅利期,迎來了一個驚人的移動互聯網風口時代。隨着時間的推移,互聯網越來越趨於成熟,對需求也更成熟穩定了。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從增量時代,逐漸走向存量時代。行業紅利越來越少,未來行業會慢慢開始收縮,行業和人才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而且隨着 IT 行業的發展,很多職業崗位越來越細化。對於程序員的分工也越來越細,例如,後端工程師,前端工程師,算法工程師......

從技術門檻角度看:

行業的高速發展,IT行業的入行門檻越來越低,尤其是隨着編程的框架化,工具化,對開發者的門檻其實是在不斷降低。

甚至現在很多程序員的日常就是google+git,ctrl C+V,改參數,調接口......

相比之下,對於十年前的程序員門檻高多了,那時的編程還沒實現框架化和工具化,什麼邏輯都得自己寫,輪子全靠自己造。

從程序員個人角度看:

由於程序員門檻降低,相對其它職業,高收入, 所以大批人往這個行業裏跳。

人才的大量湧入,必定導致競爭激烈,對個人的標準提高。

而決定程序員是否具有優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框架,快速學習的能力,自我管理,創新與溝通等等能力。

現在,只要你打開招聘軟件,就會發現,3~5年,或者5年以上的資深甚至是架構師的招聘需求,依然源源不斷。

這說明了現在高端程序員還是很稀缺,很多企業都招不到合適的高端人才。

二,關於發展通道以及轉型(行)

程序員是目前所有行業中門檻較低,但前期薪酬漲幅快,後期需要看個人造化的一個行業。

一般的發展路徑如下圖所示:

在 IT 行業,技術日新月異,框架、體系、模式的快速增長與演變,各種庫、SDK、編程語言層出不窮,程序員需要不斷學習,來持續擴充自己。

但隨着年齡增長,工作經驗和閱歷等會成爲你的加成,但同時某些屬性會被削弱,例如,體力下降、家庭分散精力等。而年輕人的性價比更高。

因此,一般公司都會從用人成本及工作效率上考慮,在招聘時會對年齡加以限制,這就在無形中造成了職場“35歲”現象。

理論上,任何職業都可以幹一輩子,半路轉行也屬正常現象。

到了一定的年齡,都難免會面臨轉型(行)的問題。

例如,程序員的工作薪水高,技術更迭快,壓力大。當初可能只有20%的人是因爲喜歡這個職業而進入該行業,而80%的人可能都是看中這個職業入行門檻低,熱門,薪資高,就業好而從事的,但並不一定是真心喜歡。

而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兩頭忙,身心疲憊,精力不足,沒時間充電學習,或者頂不住學習和技術更迭快的壓力而轉行,投身於各行各業,重新起航。

同時,部分人順應技術潮流,更多地成長爲架構師、CTO,或者開始自己的創業之旅。比如阿里的多隆,左耳朵耗子等技術大牛。

其實,職場的“35歲”這個現象,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而,所謂的“大齡程序員”基本也處於舒伯提出的安定期內。

31~44歲這個安定期,其實也是人生最富有創造力的階段。

王江民在38歲時,才轉做軟件開發。 在45歲時,殺進中關村,創造了江民殺毒,開啓了一代軟件神話。

互聯網這個行業的更新換代速度極快,但擠掉泡沫,互聯網這個行業依然是普通人逆襲的墊腳石。

而程序員這個職業生涯的前期,收入的起點就可能已是某些行業的天花板。有些人,用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就可能賺到了其他職業一輩子都未必賺到的收入。

問題不在行業好不好,關鍵還是在於從業者的思維。

這些年,我身邊也有不少朋友轉行,而且發展得還不錯。他們善於將互聯網思維和其他行業結合起來,將多年在互聯網行業從業的經驗和能力,遷移到新的行業上去。

比如,我有個朋友,大齡轉行後,回老家開了多家餐飲店,一兩年的時間,收入就已經遠超過了他之前在互聯網公司工作加起來的年薪了。

再比如,《隱祕的角落》的作者紫金陳,曾從事過產品經理崗位,後因996,工作強度大,看不到上升空間,決定辭職轉行寫小說,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決定寫小說的職業發展路線。

所以說,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如果覺得在互聯網行業待不下去了,可以轉,但前提是要提前做好佈局,做好職業生涯後期的規劃。

三, 提早佈局 ABZ計劃

隨着科技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成熟,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行業被衝擊,更多的人面臨就業難的困境,從而導致“失業潮”來襲。

想要降低“35歲”中年危機的風險,都可以考慮一下這些問題:

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裏?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你的護城河在哪?

如果已經處於有泡沫的行業,那麼不妨趁着這個紅利期,多賺錢多存錢,爲以後切換賽道儲備彈藥。

我們處於一個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時代。就像,在幾年前,誰又能想到,一個網約車出現,能衍生出如此多的崗位?而現在,我們有了網絡代駕、共享自行車、共享汽車……

面對在悄悄改變的東西,我們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保證自己能順利應對這場風險。

在《至關重要的關係》這本書裏,作者領英創始人裏德·霍夫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職業規劃理論: ABZ計劃

它不是一個單一的職業規劃,而是隨着未來情勢變化可以隨時改變的動態性計劃組合。

A:指的是你目前正在從事的工作,或者近期想從事的並可以發揮競爭優勢的工作。 這份計劃能保證你基本生存,甚至體面生活。

B:指的是A計劃的替代方案,如果需要改變目標或實現途徑,就需要把職業重心轉移到B計劃上來。

在工作的同時,學習你感興趣的知識,以及開始觸摸這塊的領域,以便未來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Z:指的是我們的退路,也就是人生的救生船,是給生活保底的。

這個計劃不需要你花很多心思,投入時間精力,但需要你做好投資理財規劃,資產配置。

它產生的收益,是非勞動性收益,能讓你在AB計劃都失效時,遮風擋雨,兜底你的生活。

所以,別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是應對風險的最佳策略。

舉個例子:

一位朋友,他在某事業單位工作,但業餘時間搞自媒體。今後即使失業,他的自媒體事業也足以維持生計。另外,因爲理財有方,在股市中獲益不少。

對他而言,現在的工作是A計劃,搞自媒體是B計劃,投資理財就是Z計劃。

最後

這些年,很多人都在說IT行業不景氣,但依然有拼多多,美團,頭條等互聯網後起之秀,層出不窮,依然不斷湧現很多新興的互聯網職業。

如今的互聯網行業,已過了野蠻生長的時期,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基礎招聘需求也在逐漸收縮。

但隨着人工智能、雲計算機、大數據的快速發展,IT領域需要的專業人才持續增加,尤其是高質量人才和新職業人才的缺口很大。

在市場需求趨於平穩,而供給逐漸上漲的情況下,程序員之間的競爭必然會越來越激烈。 危機與機遇並存。 行業激烈變化時,恰恰是機會最多的時候。

但,無論是新手入行,或者轉行,我們處於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都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保持持續的學習,時刻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不要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