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在倫敦出版了一本書《道光皇帝傳》,當時道光皇帝去世僅僅兩年,可以說這是西方人對他的“蓋棺定論”,書中描述了道光皇帝的外貌 、性格 、人生經歷、理政風格與特點等。

郭實臘對道光個人的評價是這樣的:“儘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 ;對受難者悲天憫人 ,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爲一流的專家 。但是,他沒有作爲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爲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 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

道光的個人品質是誠實,有同情心。另外喜歡節約。但最大的劣勢是缺乏洞察力,完全被身邊人的意見所左右。

傳教士說得有道理麼?還真有道理,今天史學家也確實認爲道光這個人確實缺乏定見,怕人議論,做事容易虎頭蛇尾。

舉個例子,道光上臺後,聽說戶部尚書英和的建議, 去整治官員們的“陋規”問題,陋規是清朝官員的灰色收入,本意是爲了彌補清代官員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按說他想從這項工作着手,也算是有勇氣。

可道光皇帝卻堅持不下來,官員們一開始抵制,抵制的聲音傳到道光皇帝耳朵裏,他馬上就放棄了,這事就不了了之。

比如清代野史裏傳說的“道光與片兒湯”的故事:

皇帝有一天想喫“片兒湯”,內務府就打上了報告,“奏請設置御膳房一所,專供次物,尚須設專官管理,計開辦費若干萬金,常年經費又數千金”

道光皇帝還要掙扎,說:“前門外某飯館,制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

結果得到回報,這店老早就關門了。

最後無可奈何的道光皇帝還是沒有喫上一碗“片兒湯。

雖然是野史,但可以證實,至少清代民間確實是認爲道光皇帝是被近臣掌控中的。

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爲一流的專家。

這一條說得比較客氣,按北京人的話說,不就是說道光摳門麼?

道光皇帝對金錢的偏好是其不適合做君主的另一佐證。道光皇帝“在皇子時代非常貧窮, 因爲他的父親嘉慶皇帝的錢袋就是空的, 因此他養成了拮据度日的習慣 。

而現在 ,儲藏金錢的渴望控制了皇帝, 能夠擁有熠熠閃光的金錢成爲皇帝最濃厚的興趣和快道光皇帝的這一特殊嗜好導致了捐納之風盛行 ,買官鬻爵成爲帝國最腐敗的毒瘤, 一切都可以出售, 於是帝國的柱石被逐漸侵蝕掉了。

在傳教士的書裏,道光是個皇座上的可憐蟲。“早熟的跡象蔓延到整個身體 :即便是在年輕時代,他已經有了四十歲的蒼老”。

需要指出的是,從今天看來,肯定不能說他對道光的全部看法都是公正的。

清代前期其實沒現在人想象的那麼封閉,康熙一直到乾隆,都是對傳教士採取既用又防的政策:

一邊利用其知識爲清朝統治服務,一邊又防止其擴大影響。

可到嘉慶年間,清朝開始完全禁絕天主教,最後到1830年的時候,整個北京,包括宮廷裏都沒有歐洲傳教士存在了。

所以,道光皇帝沒辦法像康熙在尼布楚戰爭中那樣, 在鴉片戰爭中對敵人有基本的瞭解。

道光皇帝繼承了嘉慶不與西方交往的習慣,於是嘉慶和道光在傳教士中評價不高,確實可以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