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时拾史事】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作者哒哒的马蹄

书接上文:忽必烈一朝的储位之争(中):首位太子被猪队友坑下场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十二月,因"禅让风波"而忧郁成疾的真金终于支撑不住去世了。

真金之死,重新拉开了忽必烈一朝已经沉寂十几年的储位之争。这个时候,忽必烈的嫡子里面只有他的嫡幼子那木罕一人硕果仅存,他的嫡三子(抑或是嫡次子)忙哥剌已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冬去世,比真金还要早七年。

但除了嫡子之外,忽必烈还有五位嫡孙,其中包括真金的三个嫡子——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耳,忙哥剌的两个嫡子——长子阿难答、次子按檀不花。此时,忽必烈的一嫡子五嫡孙都享有皇位继承权,都是储君人选。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当年忽必烈从自己的三个嫡子挑选太子时都考虑了半天,如今要他从六位候选人中挑选自己的继承人,那更是难为他了。

事实上,在一开始忽必烈的嫡幼子那木罕是占据着极大优势的。一方面,从汉法来看,那木罕前面的两个兄长都已经去世了,他是唯一的嫡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嫡长子。另一方面,从蒙古传统来看,那木罕前面的几个兄长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在长幼顺序上依然是嫡幼子的事实是改不了的,完全符合蒙古传统习俗中的"幼子守灶"。从汉族和蒙古族两方面来看,似乎那木罕成为储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那木罕虽然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也有着较大劣势。那木罕的劣势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其在奉命"出镇北边"期间曾发生过"昔里吉之乱",结果那木罕不仅没能平定叛乱反而当了昔里吉的俘虏,后来还被昔里吉献给了和元朝敌对的窝阔台汗国的创始人海都,直到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才被放回。那木罕的俘虏经历使得忽必烈和朝中大臣对其能力产生质疑,而那木罕的无后更是让忽必烈无法接受的,对于忽必烈来说如果让那木罕继承皇位的话,那么其死后很有可能会因为无后问题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这明显与忽必烈选定储君的初衷不符。军事才能不咋地,这要是以后当了皇帝,怎么镇得住群臣。

另外那木罕一直都没有子嗣,而且据《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那木罕到死都没有自己的子嗣,这种情况下勉强传给那木罕,等那木罕死的时候还是要面对皇位如何传承啊(当然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后来成真了)。于是在这两点的影响下,那木罕再次与储君之外失之交臂,随着那木罕的淘汰出局,忽必烈也开始对朝中支持那木罕的大臣下手了。当时朝中支持那木罕的大臣主要代表就是时任中书右丞相的安童,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忽必烈免去安童丞相一职,改为任命真金太子的东宫旧臣完泽为丞相。随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那木罕去世,至此忽必烈的三位嫡子全部去世,那么最终的继承人只能从他的嫡孙中产生了。

忽必烈的嫡孙主要分为两支,一支为真金太子一脉,一支则为安西王忙哥剌一脉。虽然两支都是忽必烈的嫡孙,但是安西王忙哥剌一脉应该很早就被忽必烈淘汰出局了,甚至还要比那木罕淘汰出局要早。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至元十五年忙哥剌去世后,其王妃派遣安西王相商挺入京朝见忽必烈请求以嫡长子阿难答来嗣位。但是忽必烈对于商挺请求的答复是"年少,祖宗之训未习,卿姑行王相府事。"拒绝了这一合理的请求,

直到两年后的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阿难答才正式嗣位为新一任的安西王,但是在阿难答嗣位为安西王的同时,忽必烈也开始下手逐步削弱安西王的权力,甚至在真金去世后忽必烈仍然继续削弱安西王的权力。比如剥夺安西王对其封地内各级官员的任命权,重新将安西王的部分封地恢复为行省,将其手下的军队转交由行省或宣慰司来统领,到了最后更是直接废除了"一藩二印,两府并开"。

可以说,忽必烈对安西王所进行的打压和限制已经表明忽必烈早将忙哥剌一支排除在继承人选之外了。只是忽必烈并没有剥夺他们的皇位继承权。也正因此,之后阿难答才会和元武宗海山争夺帝位,最终失败被杀。

至此,忽必烈的继承人或者说是储君人选只能由真金这一脉担任了。在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真金一脉和其他继承人选相比的最大优势便是真金的东宫旧臣们。因为真金虽然去世了,但是忽必烈并没有撤销东宫官署,这就使得真金一脉在朝堂之上拥有着较大的助力,而这些东宫旧臣们为了确保皇位能在真金一脉中传承下去也在不遗余力的支持真金一脉。

反观那木罕和忙哥剌一脉,一方是在朝中势单力薄,一方则常年远离朝堂,朝中势力几乎为零。按道理来说,此时储君人选的人数已经变为了三人,相应的选择难度也大为降低,忽必烈应该很快便能决定好自己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事实表明,忽必烈在这一事情上又开始迟疑起来,因为直到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其去世之时都还没有向世人公布自己的继承人到底是谁。

种种迹象表明,忽必烈当时应该是在真金长子甘麻剌和三子铁穆耳迟疑不定。其中,真金长子甘麻剌"少育于祖母昭睿顺圣皇后(察必皇后),日侍世祖,未常离左右",也就是说甘麻剌从小是在忽必烈和察必皇后身边长大的,感情上要胜出。此外,在至元年间甘麻剌先是"奉旨镇北边",之后又"移镇漠北草原"还同时"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并且忽必烈还为其专门设置"内史府",其设置的理由则为"今晋王(甘麻剌)守太祖肇基之地,视诸王宜有加。"这就是有意历练甘麻剌了。由此可见,甘麻剌在当时的地位应该是比较特殊的。

然而另一方面,忽必烈也十分看重铁穆耳。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六月忽必烈派铁穆耳"抚军于北边",同时还将皇太子宝(划重点)赐给了铁穆耳,似乎已经确定铁穆耳为继承人了。不过忽必烈虽然赐给了铁穆耳皇太子宝却没有像朱元璋将朱允炆封为"皇太孙"一样将铁穆耳封为"皇太孙"。可见,忽必烈始终在甘麻剌和铁穆耳之间迟疑不定,而这种迟疑不定一直持续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忽必烈的逝世,而忽必烈的这种迟疑不定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其一直想避开的皇位争夺在其死后还是出现了。

至于为什么排除真金嫡次子答剌麻八剌,很有可能是因为其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在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便因病去世,去世时才二十九岁。在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4年)的时候忽必烈曾命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但是还没到怀州就"以疾召还"。由此可见,其身体状况应该的确不太好。此外,在其他史料中还称答剌八麻剌是个哑巴,如果是真的话那他就更没机会继承皇位了。

忽必烈死后,皇位的热门人选就是甘麻剌和铁穆耳了,两人实力相差无几。在忽必烈死后,甘麻剌和铁穆耳在政治上应该是进行过一番激烈的斗争的。因为忽必烈是在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而铁穆耳即位的时间则到了四月十六日,中间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是没有皇帝的,可见当时双方斗争之激烈。但是对于甘麻剌来说,其虽然在军事实力上和铁穆耳不相上下,但是在政治实力上则要差的远了。可以说,铁穆耳在政治上取得了对甘麻剌的绝对优势。

首先,铁穆耳和甘麻剌的母亲阔阔真太后在两个儿子之间选择支持铁穆耳,这可能也跟铁穆耳从小在其身边长大而甘麻剌则从小在察必皇后和忽必烈身边长大有关。不要以为阔阔真太后的支持无关紧要,事实上,阔阔真太后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据《史集》记载,在忽必烈去世到铁穆耳即位这段时间里是阔阔真太后"主持了一切重要国事",也就是说阔阔真太后取得了临朝称制的权力。因此,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是有发言权的。

据载阔阔真太后在甘麻剌和铁穆耳争夺皇位时曾举行过一次考试来测试两位继承人,考试的内容就是让他们念诵成吉思汗必里克(扎撒,即法令。),但是"铁穆耳合罕极有口才",而甘麻剌则"稍患口吃"。比赛结果可想而知,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阔阔真太后内心对铁穆耳的支持。

其次,除了阔阔真太后支持铁穆耳外,忽必烈所留下的伯颜、玉昔帖木儿、不忽木三位顾命大臣和东宫旧臣也都站在铁穆耳这一边,这可能与铁穆耳常年在京都与这些大臣们联系密切而甘麻剌则长年镇守在外与这些大臣们的关系一般有关。其中,顾命三大臣之一的玉昔帖木儿更是曾和铁穆耳一同"抚军于北边"。可以说,在此次皇位继承中,这些大臣们都旗帜鲜明的站在了铁穆耳一边。

其中,玉昔帖木儿曾毫不掩饰地对甘麻剌说道:"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弗言。"潜台词就是在告诉甘麻剌其只能当个王爷,皇位则是铁穆耳的,因为当年忽必烈把皇太子宝赐给了他。另一位顾命大臣伯颜在面对铁穆耳即位,"亲王有违言"的情况下,"陈祖宗宝训,述所以立成宗(铁穆耳)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越殿下拜。"

此外,就在甘麻剌和铁穆耳进行激烈争夺的时候,失传已久的传国玉玺又出现了,即史书所记载的"先是,御史中丞崔彧得玉玺于故臣之家,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上之徽仁裕圣皇后(阔阔真太后)。至是手授于帝。"简略的说就是御史中丞崔彧找到了传国玉玺并上交给了阔阔真太后,结果阔阔真太后顺手就交给了铁穆耳,从而再次证明铁穆耳即位的合法性。

至于这个"传国玉玺"是怎么发现的,大家都是点破不说破,最露骨的一句话也就是翰林学士承旨董文用所说的"斯玺也,自秦迄今千六百余载,中间显晦,固为不常。今者方皇太孙嗣服之际,弗先弗后,适当其时而出,此最可重者。"事实上,这块儿所谓的"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是铁穆耳的支持者为了增加铁穆耳即位的优势而伪造出来的。

至此,忽必烈一朝的储位之争最终落下了帷幕,获胜者为真金的嫡幼子铁穆耳。但是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铁穆耳最终会无嗣而终,而在经过一番斗争后,皇位最后落到了答剌麻八剌一支里。就这样,忽必烈在位时和其去世后所发生的储位和皇位之争中一直默默无闻的答剌麻八剌一支成功笑到了最后。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中,虽然甘麻剌也曾两次夺得皇位,但是其他的几位皇帝都属于答剌麻八剌这一支。

参考文献:《史集》、《元史》、《红史》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