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子以貴不以長”加上前半句完整的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整體意思簡單概括可以理解爲,古代皇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嫡出,也就是原配皇后所生的男孩,如果皇后生育有多個皇子,那麼要按照出生順序由長子優先繼承。在此規定的約束下,就算其他皇子再優秀,也無法成爲皇位接班人,充分說明投胎和出生時間的重要性。

妃嬪的地位再高(譬如鄭貴妃),那也還是妾。她生的兒子仍舊是庶子,和其他庶子沒有禮法地位上的差別。也就是說,皇后的兒子享有第一順位繼承權,其餘諸子再年長,也必須要在他後頭。但是,皇后的兒子在哪裏呢?萬曆的王皇后,終究一生只有唯一的女兒榮昌公主。既然沒有嫡子,那麼作爲萬曆帝的長子光宗,自然也就是皇位的首要人選。

父親死後由其子繼承王位。另一種意義就是父死後由其嫡長子宗祧繼承。夏朝一直實行“父死子繼”制度,即王位由子繼承,而且長子優先。到了商朝出現了“兄終弟及”的現象,但從武乙到紂,便廢除了“兄終弟及”的現象,確定王位只傳給嫡長子。到了周代實行血緣組織與政治權力相結合的宗法制度。周天子爲大宗,其王位財產由嫡長子繼承,以確保世世代代保持大宗地位。

明神宗立朱常洛爲皇太子並不違背“立子以貴不以長”,因爲明神宗根本沒有嫡子,庶長子是第一選擇。所謂“國本之爭”實際上是明神宗與文官集團鬥法一舉數得的一種策略而已,根本不是什麼愛屋及烏,爲朱常洵搶儲位。說到底,無論文官集團、鄭貴妃還是兩個皇子,都讓明神宗給玩兒了,他們不過就是明神宗與文官集團政治博弈的棋子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