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傳三大名刃,烏茲居其首,另兩種爲東瀛玉鋼和南洋克力士。

原因不外乎三點,其一,三者之中唯有製作烏茲的原料已經枯竭,物以稀爲貴。

其二,三者之中烏茲的韌性遠勝其他兩者,因此,烏茲鋼刀伴隨着騎兵的馬蹄打下了最遙遠的版圖,烏茲先進入北歐,古維京人用其鍛成最高級別的ulfberht劍,後傳入華夏,被譽爲鑌鐵,傳聞青龍偃月和丈八蛇矛均以此鑄就。橫跨歐亞,聲名遠播,這是另外兩者遠不能及也。

其三,唯有烏茲具有自銳性。因而,烏茲一躍成爲三大名刃之首。

在挪威發現的畫有Ulfberht劍的圖畫

拿破崙1798年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遠征的史料中,有一段戰事的記載十分詳盡:當時法軍著名的騎兵指揮官考伯特將軍曾經和奧斯曼帝國騎兵發生過一場激烈的白刃戰,根據他的記述,佩帶着烏茲鋼彎刀的敵軍騎兵非常剽悍,“對我軍造成的傷害可謂十分驚人,戰役之後,我的部下有幾位身首異處,受傷者的傷勢也極爲嚴重,情況十分悽慘”。

戰鬥結束後,考伯特將軍用一把繳獲來的戰利品作試驗,“每次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一頭山羊或綿羊一刀攔腰切斷,似乎毫無阻力,血就順着烏茲鋼彎刀的血槽流過。”由此,烏茲鋼刀鋒利程度可見一斑。

而當時奧斯曼帝國的士兵使用的烏茲鋼刀大概分三種,即爲——基利(Kilici、Qilidj)、帕拉(Pala)以及亞特坎(Yataghans)。

前兩種長刀爲騎兵所用,弧曲形狀,長約80~100cm左右,刀身厚0.6~1cm,質量在1.5~2.5kg上下。

帕拉長刀較基利長刀短、輕,刀身近刀尖處加寬,刀背上一般有反刃,刀身上開血槽,護手爲十字形,刀柄柄頭多下彎,可以防止在砍劈中脫手。

刀鞘上的兩個掛環分居在刀鞘相對的兩側,而基利則在同側。

亞特坎是步兵用的軍刀,全刀相對較短,只有60~70cm左右,刀身寬3~5cm,重量較輕,

它的特點是沒有護格,刀柄爲牙或角制,柄首爲蝴蝶形。刀形向刀刃方向弧曲,砍劈時重心靠前,斬切力極大,攜帶時多收在刀鞘中橫插在腰間。亞特坎刀型的設計有迷惑敵人的功用,在敵人感覺到還沒有砍到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來不及躲避了。

亞特坎軍刀

對於18世紀的土耳其人來說,擁有一把如藝術品般的烏茲鋼刀更像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此時的烏茲鋼刀裝飾都十分奢華,護格大都是銀質鎏金、鍍金或錯金,刀柄多采用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爲硬木;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

當時的鍛造技術還將烏茲鋼刀的刀身上花紋淬鍊得繁複華麗,最有名的就是印度刀匠鍛造的默罕默德紋。

因此,也有人將烏茲鋼刀稱爲“鋼鐵製成的絲綢”。

形成花紋的原因是,在鍛造刀具的時,刀匠使用了熟鐵滲碳法等,使烏茲鋼在冶煉過程中達到一種膠融態,冶煉的本身就是膠融組織和多種元素成份不均勻分佈的集合過程,花紋因此而生。

然後刀匠再通過增加摺疊鍛打次數的方式使花紋變得細膩均勻。因其切金斷玉的性能,一把好的烏茲鋼刀也是千金難求。

烏茲創下的赫赫盛名以及已經枯竭的原料資源促使着不計其數的名匠重鑄烏茲,所以重鑄者流派甚衆。我僅就自己見識的幾種來說說,大約可以分爲三個流派:

第一派是認爲花紋是由於添加了金屬釩導致,代表人物MS刀匠AL pendary。

第二派從古維京人ulfberht劍入手研究,方法應該是時下最爲刀迷接受的且還原度比較高的坩堝冶煉法,該方法所需的工具很簡單,冶煉的溫度也比較低,在古維京人的時代完全可以實現,而且整個過程極富美感。代表人物是RicFurrer。

第三派是我最爲敬重的神刀門,代表人物刀界聖經持有者Ed Fowler,採用52100爲原料,長達數十小時的繁複熱處理最後鍛造出了牛毛細紋。

他說,刀中的52100鋼是從5½圓棒鍛造而成的,通過鍛造95個以上的點可降低壓下率。刃材中的鋼具有50多個重要的熱循環,可以在低溫下一次錘擊一遍,經鍛造而成,剩下的鋼足以讓我消除所有應力源,並用絕對優質的鋼材。這是我們目前可以開發的最好的刃材。

當我開始鍛造葉片時,數字7的晶粒被認爲是細晶粒,而數字10的晶粒被認爲是52100的理論極限。我們很快達到了理論數字10的晶粒,現在已經超過了理論極限,達到了數字14的晶粒,刀片下部的三分之一更細。

其打造的烏茲鋼刀的性能也是最爲出色的,尤其是鋼刀的超強韌性與當年古烏茲的風範別無二致,神刀門之名,當之無愧。

然而,有一點非常遺憾的是,目前重鑄烏茲的幾派成功還原出的花紋尚且只有牛毛紋,其他的諸如大名鼎鼎的默罕默德紋,則是都沒有成功的,希望隨着科技的進步未來有一天可以成功還原出其他的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