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專業設置鉅變正在到來,新文科成爲前沿學科:計算社會科學、法律工程師、量化歷史……哪些將改變社會?

21世紀經濟報道

大學的專業設置正在發生變化。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究竟會將人類社會發展帶向何處?新產業、新業態出現的背後是技術的融合,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鴻溝是否會永遠存在?

在前沿研究領域,這些問題已有了初步答案。

“從Uber、滴滴開始,交通已經變成社會交通,3D打印、機器人普及起後,製造業一定是社會製造,這時候會對新文科有革命性的要求。以前人們對工業4.0的認識還停留在工業自動化的思維,我們靠工業自動化走到今天,但是我們要走向明天,必須依靠知識自動化。”在7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舉辦的計算與人文社科融合創新高端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說。

在王飛躍看來,“以後每個工作崗位都是要跟知識機器人結合起來,一個崗位至少要有三個機器人:一個告訴你這個崗位是幹嘛的、做什麼,一個預測這個崗位會發生什麼問題,一個告訴你在緊急情況、特殊情況下應該怎麼來行動。人類負責給這些機器人提供不定性、多樣性、複雜性。這些機器人才是這個崗位裏鐵打的營盤,人類只是流水的兵。”

此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界限也將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我覺得將來要有法律工程師、社會工程師,而且他們都要到生產線上去。大家不要擔心失業,這是對做社會科學的人提出的更新的需求,社會科學跟工程技術會有更好的融合。”王飛躍說。

新文科建設就是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人文學科發展的新方向,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國希拉姆學院在2017年提出,要求將新技術融入到哲學、文學和語言等課程之中,實現跨學科的融合和交流。

爲什麼要推進新文科的改革,如何將人文社科和計算科學、大數據分析相結合,以及新文科建設會對學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成爲了“新文科”改革之中難以迴避的問題。

人文社科的研究對象在變化

“在工業智能化的時代裏,社會治理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在論壇上指出,傳統的人文社科研究需要因應時代的變化。

他指出,傳統的法學教育和研究有兩個痛點:更多注重以邏輯爲基礎的規範分析,缺少以數據更不要說大數據爲基礎的實證分析;以學科爲主導而忽視了以社會問題爲主導,導致法學對社會的回應能力不足。

人文社科需要回應新的問題,互聯網時代會出現算法歧視、深度僞造、電子證據造假、公開數據開放等問題,“虛擬世界不僅存在現實世界遇到的所有問題,而且還存在新問題。”申衛星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柴寶勇認爲,“政治科學研究的是公共權力影響利益分配的過程,那麼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去研究大數據對公共權力結構、對利益分配方式的影響,甚至還要研究大數據對人性的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系列新型研究項目已經啓動。清華大學法學院成立了計算法學項目,由法學院、計算機系、自動化系、軟件學院、車輛與運載學院、社科學院等合作,進行法學與信息科學等方向的交叉研究型學習。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介紹,“現在有幾家大型互聯網公司在跟中國社會科學院聯繫,希望加強數據開發方面的合作。”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羅教講則介紹,武漢大學的遙感科學團隊現在公開表示,“我們過去只研究空間、研究地理,現在要研究人、研究社會”。武漢大學成立了社會地理計算聯合研究中心,在過去兩個月舉行了新冠疫情數據分析系列講座,其中就討論了空間信息科技在微觀應用和宏觀決策方面對疫情防控可以發揮的作用。

在這次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成立了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這個中心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媒體學等傳統學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結合,通過模擬網絡、媒體、大數據等分析進行學科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說。

大數據拓寬人文社科研究方式

“新文科建設”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和創新,這一融合又是如何可能的呢?

在7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舉辦的計算與人文社科融合創新高端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指出,過去有很多學科之間距離很遠,但在信息化的推動下,這些學科因爲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類似而走到一起,建立起的新的學科關聯。同時,大數據也提供了人文社科研究的新手段,使很多以前難以研究的問題在技術上成爲可能。

量化社會學、量化歷史、數字考古學、計算傳播學、計算政治學等學科在大數據和量化研究的背景下興起,新的信息技術、數據統計手段拓寬了學者們研究的範圍和方法,有許多無法 的指標都成爲可能。

“這幾年隨着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的引進,我們有了很多高效的工具或者方法。比如說可以基於Facebook預測人的政治態度,可以基於谷歌街景拍的汽車照片來預測美國人的政治態度,可以基於微博Twitter的文本來計算人們的心理特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陳華珊說。

“但是也有麻煩,基於數據挖掘模型的測量實際上是一個黑洞模型。我們做了測量,但是我們缺乏對背後測量機制的瞭解,不知道測量的這些指標是如何形成的。沒辦法理解這些指標背後的社會機制,這是很大的問題。”陳華珊說。

不過,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雲松認爲,通過將大數據識別爲面板數據等可利用的數據,學者們可以驗證因果聯繫,進而提升爲社會學理論。大量的大數據分析可以生產出新的因果知識,在未來可能推動社會學理論範式的轉變。

“計算社會科學本質上是推動定量和定性研究的融合,計算社會科學的技術可以對定性資料進行定量化的解讀,可以生產出學科意義上的知識,彌合兩種方法論的分野和爭議。”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孟天廣說。

學科融合的新方向

“新文科建設”之中,究竟要如何實現多學科之間的融合?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難。

陳雲松直言,秉持傳統人文思辨方法的學者會對計算社會學方法產生疑慮,而做定量分析的學者沒有掌握新的計算社會方法,目前只有少數人在做這一方面的研究。

據瞭解,教育部辦公廳已經啓動部分領域教學資源建設工作,探索基於“四新”(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理念的教學資源建設新路徑。組織相關高校、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認領建設任務,建設視頻、課件、習題、案例、實驗項目、數字教材、實訓項目、數據集等教學資源,形成優質教學資源庫。

高校層面的新文科建設則在不斷推進。據介紹,建設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文科建設支持計劃2020年實施方案的內容之一。

另據報道,2019年和2020年以來,南開大學共立項新文科專業建設教改項目15項,構建了科技人文、數字史學、數字經貿、智慧旅遊等“新文科”專業。長安大學則在原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的基礎上組建了長安大學人文學院。

(作者:王峯,劉名再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