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科學報

據《中國科學報》4月9日報道,全球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資助機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要求受資助研究人員自2025年起,將研究成果以預印本形式先行公佈。該要求使得“預印本”再次成爲科研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重要概念。

預印本是研究者在未經正式同行評議之前預先公開發布的論文版本。與傳統的期刊審稿和出版相比,預印本可以在研究者完成論文後即時上傳,讓研究成果從研究者、課題組的一隅迅速抵達世界的廣闊舞臺。

作爲一種新型的學術交流模式,預印本平臺可以爲作者提供最快速的研究成果發佈渠道,也在作者和其他研究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的高端交流平臺”是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要求,也是當下學術交流、傳播的大勢所趨。

預印本平臺之所以重要,首先在於“快”。此類平臺有助於作者快速發表研究成果,提升學術影響力,也有助於作者快速吸納讀者意見,持續修改和完善研究。對於同領域其他研究者而言,預印本平臺有助於他們更快速地接觸到最新研究進展,汲取靈感,展開即時的學術對話,並依據領域最新成果及時調整研究方向,或者優化自己的研究。

對於急需學術成果參與職稱評審和資助申請的研究人員來說,評審期間也許還有部分學術成果處於審稿階段,此類沒有見刊的論文無法爲其提供支撐。預印本平臺可以在研究成果尚未通過同行評審和見刊之前,爲這類研究者提供透明可見的成果依據。

在預印本平臺上先行公佈論文,也是一種證明優先性和原創性的“留底”,在搶佔發表優先權的同時,一定程度上預防研究成果被剽竊和抄襲。在預印本平臺上傳和留存的論文的原創數據、研究方法和代碼等,可爲論文的原創作者提供版權證據。在論文遭到剽竊時,原作者能及時舉證維護自身的發表優先權和學術權益。

當前,國內外重要期刊的審稿週期普遍較長。在多數學科領域,關鍵研究問題的研究者都在爭分奪秒地搶佔先機。特別是在理工科領域,全球範圍內許多課題組都在競逐實驗創新和前沿發表。對於人文社科類研究者來說,雖然文章的結構和話語鮮有重複,但如果期刊已發表與自己有類似觀點、趨同研究結論的論文,就意味着自己的發表希望渺茫。如果費盡心血的研究成果在領域中被其他研究者搶先,這對於研究者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

北京大學本科自主招生中曾經有一道題目——假設人類的冷凍技術已經可以使人的頭腦脫離身體保持長期活躍,因而這一“活着”的頭腦可以與後時代的子孫順暢溝通和交流,這會如何影響人類的科學發展?

對此問題,一位候選學生在抓耳撓腮後冒出一句話:“如果牛頓的頭腦一直活躍,愛因斯坦的論文還能夠發表出來嗎?”

以上發問的核心,就是科學革命背景中,權威可能發揮的危險阻礙作用。而預印本平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愛因斯坦”的論文在審稿階段,破除“牛頓”作爲權威審稿者的阻礙。

當前,預印本平臺及相關制度對於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已經彰顯。因此,參與學科大都爲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學科,鮮見人文社會科學。

在目前國內較先進的預印本平臺ChinaXiv的首頁學科分類中,僅可見“管理學” “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圖書館學、情報學”,而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教育學等重要學科還被歸屬於“其他”這個混合類別。

3月27日,教育領域重要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發佈了作者符傑的論文預印本——《提示工程師:概念、勝任力與成長路徑》。這表明,教育學學術期刊已經開始預印本的積極探索。預印本既是期刊發表的前置和準備,也是對期刊發表的補充。通過預印本投稿等方式,預印本平臺能爲期刊提供初步篩選和同行評議結果,而學術期刊的支持與合作也爲預印本平臺帶來更多可能。預印本平臺與期刊的聯動與協同,也許會帶來共同發展和創新繁榮。

未來,期待更多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和期刊加入論文預印本平臺,共同提升預印本平臺的學術影響力和認可度;也期待更多研究者加入平臺,共促平臺的發展繁榮。

(作者分別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本文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教育與高質量發展研究”〈22JJD880003〉成果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