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秦朝“二世而亡”,不過僅僅十餘載,於厚重的歷史而言,它就如流光一般瞬息而逝,但作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嬴政以及他的秦王朝爲後世留下的政治遺產卻不勝枚舉。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之後,認爲自己“功過三皇、德蓋五帝”,王的稱號已經無法使其滿足,便將“三皇”、“五帝”合二爲一,創造出“皇帝”這一特有稱號,自號“始皇帝”。與之同生的除了皇權至尊以外,還有“朕”這一稱謂的專屬化。皇帝自此以朕稱,直至1912年大清滅亡。

在此之前,在整個春秋戰國乃至整個先秦時期, 共有六個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即“餘”、“朕”、“我”、“吾”、“臺”、“卬”。對於“朕”這個名詞,在先秦時期並不鮮見。“朕”作爲第一人稱代詞,意思便是“我”,其使用者更是從達官顯貴、士大夫、王再到平民百姓都有。由此可知在先秦時期人人可自稱“朕” 。

那麼在秦始皇的眼裏,“朕”這個詞又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其脫穎而出呢?事實上,“朕”作爲第一次人稱代詞,最早見於甲骨文上的記錄,而與“餘”、“吾”、“我”相比,它的起源、使用更早;而且隨着時間的發展,在戰國末期時“朕”的使用上也出現了相當大變化,原本在日常的口語之中流行的朕,已經僅見於書面用語之中,反觀則是“我”“吾”這些更加具有口語化、更具有流通性、更加貼近羣衆的用語的盛行。

鑑於其餘的第一人稱還在口語中廣泛使用,秦始皇不便自己單獨使用,而將“朕”字作爲自己的專屬自稱,可以避免平民百姓犯諱。其次,“我”、“吾”使用起來比較隨意,而“朕”具有端莊、鄭重的色彩意義,更加符合皇帝這一身份。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從《尚書》和《左傳》中我們不難發現,將“朕”作爲自稱的人,不是九五至尊、位高權重的帝王將相,就是萬人服膺、威震四方的部族首領。上古時期的聖王堯、舜便是用“朕”作爲自己的稱呼的。就像李斯所說的:“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從說文解字而言,“朕”字,從舟從灷,本義是指“舟中火種”。“舟”與“灷”,在古代作爲以水爲居部族發展興盛、壯大的必備之物品,是身份、權利、地位、財富的象徵,而“朕”無疑便是聯繫它們的重中之重,七寸之位置。

而火種通常是由德高望重的一族之長所保存,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久而久之“朕”的本義就從舟中之火引申爲財富與權力。所以此後無論是三皇五帝還是周天子乃至是秦始皇,都以“朕”作爲自稱,意爲天下共主、富有天下。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文章